世海船模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66|回复: 23

转发帖子:一场七百年前的中欧军备竞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1 21: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篇关于中西火器发展对比的帖子,作者网名:不游江湖
内容较长,涉及中、西1300年开始至近代的火器发展对比,
作者的写作风格,偏网络论坛笔风,一些叙述方式,不求大家普遍认同,但是内容较详实。
加入了作者自己的对比和观点。
正文:
2 我才是真的老大
  
  虽然有人说火药在1250左右就传到了欧洲,但那只是一丁点火星,再说1300年是整数,好记,所以就以这一年为基点。有了火药,接下来他们自然是要用枪炮,因为是比较1521年屯门之战中明军和葡萄牙人手中枪炮的优劣,所以对欧洲的枪炮,我暂时只说到1521年之前。
  
说他们的枪炮前,得先说一下欧洲当时的军事和社会结构。枪炮是人造的,也是人用的,而人又无时无刻不在社会关系之中,捞条小猪都得看看圈,何况这么大个事?欧洲当时还在中世纪,国家的情况是,有一个国王,国王下面是一大群骑士和贵族,再下面是普通老百姓。这就是一个标准而简单的黑社会结构,一个话事人,也就是老大,下面是一些堂主,再下面是一群马仔。欧洲当时的国王十分寒碜,手下没什么兵,私人的土地只有一小块,不像我们中国的皇帝,国家所有的军队都是他的,并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时的骑士和贵族都很拽,不但有一块地,而且旁边有座城堡。骑士们一般都有个三件套:一匹马,一身盔甲,一件兵器。当时的老百姓很悲惨,很穷,面朝黄土背朝天,基本上是被治的主。骑士们因为有三件套,所以对老百姓有着天然的优势,大家不服气也没用,只能忍着。
  
  当时在国王的上面,还有个老大的老大,那就是教皇,他是上帝耶稣哥在欧洲的大喇叭筒子,并且是唯一的喇叭筒,通天的,所以大家都得听他话。教皇还搞了个异端裁判所,代上帝执法。欧洲的国王登基时,都必须把教皇请来,为自己加冕,这叫在上帝那里注册,就像现在做生意,必须去工商部门扯个照一样,不然就是非法经营。没有加冕过的国王就是黑户口,名不正、言不顺,大家都鄙视你。所以欧洲当时的情况和我们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很像。
  
  有一个欧洲的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欧洲是在战争的铁板上锻造出来的。确实如此,基本上是三天一小打,六天一大打。八婆国王们打仗时,会把骑士带上,骑士又会把老百姓带上。骑士组成的是骑兵,老百姓组成的是步兵。当时的老百姓十分喜欢打仗,一来是可以吃国王这个大户了,二来是没什么危险,打仗一般靠的是骑士,谁叫你有三件套的呢?老百姓基本上是在后面吆喝,就像现在篮球场上的啦啦队。当然,也有打着打着把气打出来了,老百姓一哄而上的。
  
  一打仗就要花钱,当时欧洲国王们的头等大事就是弄钱,一般是加税。谈什么别谈钱,一谈钱,老百姓就要和你动真格的了,所以很多国王都因为加税弄钱被赶下了台。
  
  欧洲人当时打仗很有意思,规模很小,中国古代打仗动辄出兵十几万的事,在当时的欧洲根本看不到,他们倒更像现在的黑社会火拼。最有意思的是打仗时他们不喜欢杀人,喜欢捉活的,当然是捉骑士,捉来后也不像我们中国古代那样,不投降就是一刀,而是不打不骂,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等着俘虏家里人拿钱来赎人。所以打仗对当时的骑士来说,也是一条搞创收的财路。至于俘虏回去后会不会再带人来干架,那个不管,那是俘虏你自己的事,再来干架,把我捉了去,那是你本事,那我只好破财消灾,要是你再被捉住,对不起,你得再掏钱,不要怪我一件东西卖两次。对骑士是这样,对国王也是这样。那时候捉住一个国王,就跟中了彩票似的,从此一辈子都不愁吃喝了。
  
  火药、枪炮传到这样一群好战分子手中,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肯定会出事。不过枪炮的威力太猛,一挨就死,所以无意间,就断了骑士们的一条财路。
  
  和中国不同的是,欧洲当时不禁枪。国王可以有,老百姓只要你买得起,也可以弄一把,至于你买了是去抢劫还是防身,那是你的事,**的根本不问。造枪炮,国王可以造,你也可以造,你要造得好,国王还会毕恭毕敬地上门向你请教,同时给你一份大单。欧洲的铁匠,那时牛着呢。总之欧洲当时是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光着膀子上,多快好省地建设欧洲的枪炮事业。这就很可怕,让我替屯门的明军担心,要知道人多主意多,一人一个点子,枪炮的威力,噌噌就上去了。
  
  花开两朵,先表一枝,现在先说炮,枪在后面说。除了火药,炮也可以以1300年为基点。不是说这时候欧洲已经有了炮,还没有呢,我给你一个整数年份,不带零头,是便于你阅读。1300年后,阿拉伯人慢慢地将大炮传进了西班牙。为什么西班牙人有这么好的运气,最先挨炮轰呢?因为当时西班牙被阿拉伯人占领着呢,所以我前面就说,阿拉伯人比我们有资格不服欧洲人,人家都在欧洲占过地盘了。西班牙人不服阿拉伯人的领导,天天搞西独,于是双方经常打仗,一打仗,阿拉伯人就把镇帮之宝大炮抬出来,西班牙人抢到几门后,也就学会了。然后就像爱滋病一样,西班牙人有了,欧洲其他国家也有了。所以说没有创意的民族其实很幸福,只要搞改革开放,把国门开着,别人的好东西自然就会进来,自己等着享受就行。
  
  欧洲人的第一声炮声究竟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响起来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在1340年左右,欧洲出现使用大炮的苗头,文献记载慢慢多了起来。也是在这个时候,欧洲出现了制造火药的小作坊。别看是小作坊,但在当时的欧洲,那可是科学界的一件大事。老板是奇货可居,因为搞的是高科技,觉得特别有面子。
  
  1337年,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英法两国的八婆国王又打了起来。这次两人较上了劲,老子打完了儿子打,儿子打过了孙子接着打,跟愚公移山似的,从1337年一直打到1453年,打了一百一十六年,史称百年战争。这场仗一直是在法国本土打的,所以法国人最倒霉,无论打胜打败,家园都是一片狼藉。1346年,双方在法国的克莱西会战,大炮这时就露了一下脸。不过这时大炮还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很小,也很少,整个英军只有三门,也没什么威力,是用来给自己壮胆和吓唬敌人的。在十几年后的东方,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也用大炮互相干上了,不过那时我们叫大炮火铳。两人的大炮加起来,不知是英法两国的多少倍,那火光,那音响,英王要是看到,估计会羞得默默地把自己的大炮藏起来,太少,拿不出手啊。
  
  1346年发生在克莱西的这场战争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基点,一是欧洲当时大炮的基点,欧洲的大炮这时刚刚露出那么一点苗头,他还是个菜鸟,没什么大用。二是比较东西方大炮时的基点,我们的大炮,比欧洲人多,至于威力方面,我只能闭着眼睛说,人多力量大,所以我们的比他们的强。
  
  写到这里,我对屯门明军的担心才少了些,欧洲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嘛。
就在明朝造JH的工匠们拿着公务员工资,舒服地过着小日子时,欧洲的JH匠人们却在为生计、为发财殚精竭虑,于是他们一直在努力,想在大炮上捞一笔,自助者天助,上帝见他们勤劳,终于伸出了援助之手,出面帮他们了。欧洲这时的宗教狂热持续升温,教堂越建越多,有教堂的地方就得有钟。钟越来越多,越造越大,匠人们的技术也越来越高,造大炮的技术顺带着也上去了。
  
  慢慢地,欧洲的炮越来越重,炮管也寄托上了男人们的美好愿望,变得又长又粗。炮管长,炮弹受到火药推动的时间就长,扶上马再送一程,炮弹打得就更加远。几十年后的1388年,英国乌里治兵工厂造出了一门重型大炮,这门炮能将1555米外6英寸厚的墙壁打穿。而在这一年,朱元璋的重型碗口铳……,不说也罢,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中华危矣。
  
  好就好在这种重型炮,欧洲当时一个国家顶多只造几门,不像我们搞人海战术,一造就是几千门,并且这种炮移动起来非常难,从欧洲搬到亚洲,不是我劝他们,我看行不通。更妙的是欧洲人当时比较傻,要不我就说他们是土包子呢,他们的重型大炮,不是用来杀人,而是用来搞拆迁的。杀人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拆迁才是,不是拆一般的房子,而是拆城墙。打仗的时候,大家把大炮搬出来,对着城墙一通猛轰,城墙垮了,大炮也就没有用了,被扔在一边,剩下的全是步兵的事。骑士们的城堡慢慢变成了摆设,这一下,骑士们危乎哉,不过管不了那么多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了我中华的安全,牺牲掉欧洲的骑士,把损失限制在欧洲之内,我看还是值得的。
  
  虽然这时欧洲重型炮已经有了很大的威力,但是因为人丁不旺,跑得慢,再加上人蠢,所以还没能成为战场上的主力,还没能一跃而上,成为老大的老大的老大。1400年后,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坏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首先是火药方面的,以前我为了不打扰你爱国的兴致,不让你学了去做坏事,一直没告诉你火药的一个秘中之秘,那就是,火药也有肥肉和肌肉之分。火药的三种成分硝石、硫磺、木炭之间,有个最佳比例:74.64 %:11.85%:13.51%。不符合这个黄金比例,那就是肥肉,身胚虽大,力气不大。符合了,那就是肌肉,吼一吼,别人都要抖三抖。
  
  1400年后,欧洲缺德的火药商人们为了赚黑心钱,不顾别人死活,努力地往最佳比例、往肌肉上靠。而我们这边呢,到了元朝,火药三君子的比例是60%、20%、20%,至于明朝前期,按我们中国人好古而不思变的习性,基本上他是没什么变化。一身肥肉,就差一个啤酒肚了。
  
  不过肌肉的生长过程很缓慢,我们暂时还不用怕。大约是1420年的时候,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一小勺水彻底改变了欧洲枪炮的威力,从此他们变得面目狰狞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用悲伤而沉痛的语气告诉你。以前的火药都是粉末状的,这一年的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不知是哪个王八蛋没事干,把水洒进了火药里,结果火药成了颗粒状,用这种颗粒状火药一试射,乖乖不得了,打得比以前远、比以前狠。从此,粒状火药出现了。
  
  粒状火药为什么比粉末状火药威力大呢?这是因为,比起粉末状火药,粒状火药里面空隙大,空气多,于是烧得就快,几乎一点就爆。粉末状火药要烧一会儿才炸。粉末状火药在运输中会尘归尘、土归土,火药中的三君子会各自慢慢分开,粒状火药就不会,依然团聚在一起。欧洲的枪炮不但练成了一身肌肉,而且学会了粒子拳。屯门的明军啊,现在我们只能指望你们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了。
  
  欧洲火药的肌肉慢慢长成后,粒状火药技术慢慢传开后,欧洲大炮好像练成了九阳真经,内力变得惊人。以英国1450年铸造的莫斯•迈格大炮为例,他能将很重的铁弹打出2560米远。这门炮重4吨,长4.11米,口径50.8厘米。而在这一年,我们中国的大炮,造炮技术还停在几十年前的永乐时期,最重的炮只有一千斤,就不用我换算成吨了吧,免得丢人。炮的长度,最长的不超过一米,本来我想怀着悲痛的心情,把一米写成100厘米,以蒙混一下的,不过理智告诉我,真的猛人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所以算了。我真不明白明朝前期的那些JH专家们了,哪怕是为了撑场面,你们也该把大炮弄长点、弄重点啊。
  
  这个时候,英国和法国还在打仗呢,老八婆过世了,小八婆接着干。别看英国有莫斯•迈格大炮,那不过是面子工程,一个国家也就有这么一门,是当做镇邦之宝用来充场面的,英国当时其他的炮其实很落后。能够把炮玩得虎虎生风的还是法国人。百年战争,英国人前面一直很拽,占了法国人很多城市,到了最后,法王查理七世被逼急了,一狠心,掏出一大笔银子,找来最好的工匠造大炮,然后建立了一支大炮别动队,专门攻城,结果只用了一年,就把英国鬼子打跑了。大炮的威力在战场上终于显示出来了,不过要想登基,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
  
  法国人在大炮上尝到甜头后,接下来闭门修炼,狠挖大炮的潜力。用的方法,也是搞全民体制。这时候,欧洲已经出现了炮耳,法国人赶紧用上了,有了这个,就可以随意调整发射角度。别看不起这个小小的改变,大炮的威力因为这个增加了很多,实际上,欧洲人大炮威力变大,就是建立在许许多多小小的改变上的。1465年左右,法国炮人又攻克了一个技术难题。炮的威力虽然大,可是太重,往战场上拉太费力,如何既能保持威力,又能减轻重量?法国人想的办法,一是把炮弹全部由石头换成铁弹,这样炮弹可以变小,但威力不减当年,同时炮管可以变细,重量就下来了。二是用铜造炮,以前欧洲人造炮用的是铁,因为便宜,没办法,穷嘛。但铜比铁更能扛得住火药爆炸时的冲击力,这样炮管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厚。法国人总算回过味来了,铜虽然贵,但失败的代价更贵。英雄所见略同,朱元璋和他儿子朱棣造的枪炮,用的一般也是铜,可和他俩不同的是,人家除了想铜,还在想着其他的改进。
  
  法国人同时还回味过来另一件事,那就是原来大炮不但可以攻城,也可以杀人,特别是在平原上作战,大炮杀起人来特别利索。得,野战炮出现了,这一下,欧洲人的最后一丝天良丧失殆尽。为了营造在野外杀人的气氛,查理八世做法王时,是憋足了劲搞阴谋,于是带车轮的炮架用上了,小口径比较轻的炮也有了,最后为了少漏气,为了增加炮管的长度,以打得更远,他索性把炮尾巴削掉,一门炮看上去就像一整根张着深不可测黑口的铜管子。
  
  关于这个炮尾巴,你别误会,和同时的明朝大炮比,欧洲人的炮原来是没有尾巴的。那我为什么会说他削掉了炮尾巴呢?明朝的炮是老三样:炮管、药室、尾巴,欧洲人的炮只有炮管和药室,但药室管子一般比炮管细很多,它猥琐地插在炮管屁股上,看上去就像尾巴似的。查理八世比这个细细的药室管子更猥琐,他直接把药室管子捅进炮管里,这样一来,大炮变短了,但炮管更长、打得也更远了。
  
  查理八世又在军事部门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炮兵,终于在欧洲出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成了葵花宝典后,第一个被查理八世拿来祭旗的,是倒霉的意大利人。意大利当时还没统一,没统一你就不要太有钱嘛,偏偏意大利人特别会做生意,富得流油。一个姑娘家,长得特好看,自己的丈夫却无能,又生在乱世,这就难怪别人会打你主意。这不,猥琐的查理八世带着一百多门大炮来抢花姑娘了。意大利人奋起反抗,1495年双方在福尔诺沃会战。意大利人当时也有炮,可根本不是专业老色鬼法国炮兵的对手。法国炮兵一战成名,从此大炮在欧洲正式加冕,成为老大的老大的老大,而炮兵则被当时的人认为天下无敌。
  
  接下来,大炮连创佳绩,1512年,在拉韦纳战场上,一颗炮弹打死了33个倒霉蛋,1513年在诺瓦拉,大炮在13分钟内杀死了700人。1515年,纵横欧洲、号称无敌的瑞士长矛兵,被法国大炮打得撒腿没命地逃跑。反观当时的中国,在“四打”方面已经全面落后,打得远、打得狠、打得准、打得快,四条中没一条能比过欧洲。这一下拿不出手的是我们了。火药在中国开花,却在欧洲结了果。炮声隆隆中,土包子欧洲人终于变得洋气、时尚起来了。
  
  说完了1521年前欧洲大炮的主流前装炮,现在来说欧洲大炮的支流后装炮。赶紧解释名词:从前面炮口装弹药的叫前装炮,从炮管后面装弹药的就是后装炮。1400年后,这种非主流大炮就出现了,1500年时,很多欧洲国家都在造。他是怎么往炮里装弹药呢?是先造一根细一点的铁管子,里面事先装好火药、炮弹,这个叫儿子炮。主炮当然叫母亲炮了。母亲炮的药室上都有一个口子,打炮的时候,把儿子炮插进母亲炮的口子里,然后点火开炮。一般一门母亲炮会装备几根儿子炮,一根打完,立即拨出来,再插另一根,打得特别快。不过,儿子炮插母亲炮,我听起来怎么觉得极端猥琐呢?这种母子组合炮打起来比前装炮快多了。
  
  虽然打得快,但这种非主流炮有一个天生的缺点,就是儿子炮不能和老娘炮的炮管一样粗,所以里面装的炮弹不能把炮管塞得严严实实,这就会漏气。虽然儿子炮和老娘炮上的口子同心同德,结合得非常严密,但也会漏点气。前面漏点,后面再漏点,加起来就多了,打起来就不远,杀起人来就不狠。所以1600年后,这种炮在欧洲慢慢就被淘汰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在说欧洲的大炮时,一个字没提葡萄牙,为什么呢?因为葡萄牙当时只是欧洲二、三流的国家,只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学。所以,屯门的弟兄们,稍安勿躁,葡萄牙人说不定没学全先进技术,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一剑光寒五十州
  
  1 大对决
  
  镜头从欧洲拉回,直奔1521年的屯门。先拍个近景,以展示我军战士雄壮的军威,兄弟们见摄像机过来了,个个精神抖擞,一副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劲头,再给战前总指挥汪鋐汪大人一个镜头,用特写,主席台上的汪大人赶紧直了直身子,一副成竹在胸的表情。再找一个有着刚毅面孔的战士,给个整屏幕的特写,以充分展示我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有能力强暴别人的精神面貌。
  
  接下来,汪鋐大人发表重要讲话:“弟兄们,在伟大皇帝的领导下,在朝廷英明的决策下,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和佛朗机人抢地盘……(此处省略三千一百多字)。”趁着弟兄们打哈欠,我赶紧强行插入,解释一下汪鋐汪大人为什么把葡萄牙人叫作佛朗机人,写古代的东西就是这点累人,古代的很多概念和现在不同,我不得不经常来个画外音。
  
  为什么明朝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会叫葡萄牙佛朗机呢?这个和阿拉伯人有关。欧洲历史上有一票非常强悍的人,叫法兰克人(Flank),阿拉伯人吃过他们大亏,所以就用法兰克称呼欧洲,东南亚当时属于阿拉伯世界,不过是边远地区,法兰克这个称呼从中心地带传过来时,口口相传,就走了形,变成了佛朗机。葡萄牙人到了亚洲后,一开始东南亚人高兴坏了,这次可见到真人了!就叫他们佛朗机人,葡萄牙人也不客气,沐猴而冠,做起欧洲人的代表来。后来这个称呼又从东南亚传到了我们中国。我们也不求甚解,跟着叫起来。
  
  场面活做完,汪鋐汪大人拨出刀……,一见要开打,记者们赶紧收起摄像机,准备开溜。汪鋐大人走下台来,一一握手:感谢媒体朋友冒着生命危险过来采访,说完一人一个大红包。这帮孙子心领神会:汪大人,你放心,一定在黄金时段播出。说完上了面包车,屁股冒烟,跑了。
  
  汪大人重上将台:弟兄们,冲啊!杀一个佛朗机人赏五两银子!明军一拥而上。
  
  东西方武器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对决终于拉开了序幕。
  
  先比大炮。大家很快就发现,佛朗机人的大炮能打到我们,我们却打不到他们,我们一门炮一分钟能打一发炮弹就了不起了,佛朗机人的大炮,一分钟能打五、六发。明军死伤无数,大炮的对决,我们很快败下阵来。再比枪,依然是他们打我们,我们打不到他们。手铳又全面落败。再比水军,我们的战船不但比人家的小,而且船上的碗口铳根本打不到人家的船,人家一炮轰过来,我们的船上立即就是一个大洞。又是大败。
  
  傻眼了吧?葡萄牙人有没有学全欧洲其他国家的枪炮技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东西方武器第一次对决,我们输了个一干二净。
  
  全面战败的消息传到屯门电视台,台长赶紧做指示:把坏事变成好事!就听播音员在屏幕上用激昂的声音道:汪鋐汪大人今天在屯门大败佛朗机人,下面请看报导。画面一切,一佛朗机战俘上,就听他用流利的普通话说道:没想到中国军队这么能打啊。那口音,没在中国呆过一辈子的真说不出来。汪鋐汪大人上:我们有信心完成朝廷交给我们的任务,不过因为佛朗机人是客人,所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现在双打单不打……。
  
  那么这场仗是怎么收场的呢?是不是最后我们签订了什么卖国条约?不是,不但不是,我们最后还打赢了。真的打赢了?真的!真的?我也不清楚,反正最后葡萄牙人跑了,我们把屯门占了。
  
  为什么会打出这样的结局呢?了解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你就知道了。屯门的葡萄牙人当时只有700多个,我们这边是想调多少去就能调多少去,兵力平常都是保持在一万左右,就这样,还断断续续,打了将近一年。实际上,很可能是葡萄牙人自己主动撤退的。
  
  很多学者一看到明朝时葡萄牙人来,就出自本能一口咬定,葡萄牙人是来侵略我们的。我看这些学者都是潜在的被虐待狂,别人一靠近,他就希望别人来虐待自己,然后装作节妇,大声指责别人下流。别的国家不说,单说葡萄牙,就他们当时那个小身子骨,还能侵略我们?别看他们当时有能力远航到我们家门口,但国力其实和我们差得很远。说他们侵略我们,真是太高看他们了。国力不是用一两件先进武器来比较的,一打仗,新式武器立即就能传过来,这点优势马上就会消失,接下来比的就是人力、财力、物力,葡萄牙当时和我们根本没有可比性。
  
  其实葡萄牙在和明朝来往前,做足了情报功夫,最后国内达成一个共识:绝对不能像对待东南亚其他小国一样,和中国开战。所以他们和明朝交往,唯一的目的就是做生意、赚钱。这一点,后来写《明史》的人都主动承认了。所以就不难解释葡萄牙人当时为什么主动撤退:被围困了将近一年,一笔生意没做到,一分钱没赚到,每天还要花钱,还有生命危险,再不开溜他们傻啊。
  
 第二年,也就是1522年,中国和葡萄牙又在广东新会的西草湾干了一仗。葡萄牙这次来了五条船。如果说前面那场仗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时间拖的很长,那这场仗就是yiye 情,大家速战速决,很快就分了胜负。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我们又赢了,而且大赢。不但缴获了两艘船,捉了四十二个俘虏,杀了三十五人,而且把人家的头头别都卢抓了过来。是葡萄牙人武器不先进吗?不是。那是怎么赢的?我也不知道,打仗的过程,正史上一个字都没写,我只知道葡萄牙人派船过来,开始时并没想打仗,是来谈判的,葡萄牙不想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所以想来和中国谈谈,看看能不能消除彼此的误会。
  
  葡萄牙人就是想不明白,他们是来做生意的,做生意对双方都有好处,为什么明朝政府就是不答应呢?实际上,和葡萄牙来往,得到好处最多的不是葡萄牙,而是大明,如果当时通过葡萄牙这个窗口,不断地和欧洲交流,不断地学习欧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算了,我也不指望他们学什么理念和其他的技术了,你就是只学学如何造枪炮,并且造了枪炮我也不奢望你去横行什么太平洋,用来对付满清人就得,那后来就根本轮不到满清人嚣张,中国也不会有什么清朝,崇祯皇帝也不用去煤山上吊。明明是对我们有利的事,可我们就是不肯,不但先来的葡萄牙人想不明白,后来摸上门来的荷兰人、英国人也都想不明白。想不明白也好,我们中国人要真的像你想的那样明白,太平洋上还有你们鬼混的地方啊。
  
  不管怎么说,西草湾一战,用计也好,偷袭也罢,反正我们是打赢了,够一些现在的糊涂虫吹的了。赢了后,朝廷大喜,当时就对葡萄牙人放狠话:不要再让我们看到你,不然见一次打一次。前线总指挥汪鋐嘴上附和,心里却十分害怕,葡萄牙人的铳太犀利了!仗一打完,他立即把葡萄牙人的大炮往上头送,上头派人一试,乖乖,果然厉害,幸好这时大家的脑袋还没僵化,不像清朝后期的人,看到好东西也不学,于是在嘉靖三年,也就是1524年,上头派人山寨出三十二门,发给了各边防部队,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佛朗机铳。造佛朗机铳,明朝找的技师并不是葡萄牙人,而是广州东莞的一个叫何儒的小官,据说何儒从内线那里偷学到了技术,于是摇身一变,成了军工厂里第一技术顾问,官自然也升上去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洋务运动,就这样开始了,而明朝的枪炮,也进入了第三个时期:第一次洋务运动时期。这次由一门炮引发的洋务运动,断断续续绵延了很多年。
  
  汪鋐对佛朗机铳的威力是念念不忘,这也难怪,他以身试法过嘛,后来他升了官,嘉靖八年,也就是1529年的时候,就又向上面打报告,要求大造特造,以前他官微言轻,没人听他的,现在官大了,情况就不同,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直到明朝灭亡,大大小小的佛朗机铳总共造了几万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中国制造
  
  佛朗机铳究竟是怎样传进我们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其他的说法。有人说是葡萄牙人当做国礼送过来的,当时叫进贡。还有人说是爱国华侨与虎谋皮,偷过来献给朝廷的。不过正史上说是我们英勇,打仗抢过来的。没办法,我只好按正史上记的说,谁让人家是明朝的专家呢?
  
  明朝从葡萄牙人手里缴获的佛朗机铳究竟是什么样子?如果我看到的像声称的那样,确实是原件的话,那这个佛朗机铳,就是明朝大炮的放大版,也是三位一体,前面是炮管,后面是尾巴,之间是鼓起来的药室。不同的是大炮两侧有炮耳,上面有瞄准用的照门、准星,药室上开了个大口子。炮管长三尺多,尾巴一尺,药室半尺,炮管口径18厘米不到,重几百斤。不管怎么说,由于外来物种的强行插入,我们中国大炮的炮管,终于开始符合男人的理想,有了长起来的希望。
  
  佛朗机铳和明朝大炮最大的不同,是他带儿子。一门大炮配几根细一点的管子,细管子里事先装好弹药,打炮的时候,把细管子往大炮药室的口子里一插,打完后,把细管子拨出来,再插另一根,这样打的就快。大家应该看出来了,佛朗机铳其实就是欧洲的后装炮,就是我说过的那种极端猥琐的儿子插老娘炮。大炮叫母铳,细管子叫子铳。欧洲人是不是这样叫我不知道,反正我们中国人是这样叫。我们中国人一向号称有渴者不饮盗泉之水的习惯,可命名上发生困难时,也就管不了那么许多。
  
  这种后装炮打得虽然快,但在打得远、打得狠,也就是射程、杀伤力上,和同样的欧洲大炮不能比,所以在欧洲后来被逐渐淘汰掉了。可就是这种炮,当时在我们这里被明朝的JH专家当做宝贝,大家一窝蜂地扑上去盗版。这也不能怪他们,人家就是让了我们两招,在“打得远、打得狠、打得准、打得快”这四打方面,还是远远超过我们。
  
  当时仿制佛朗机铳,大家最看重的还是那个儿子插老娘情节,这倒不是他们思想肮脏、下流,明朝的JH专家在解决武器打得快方面,始终没想出好主意,现在忽然得了这个创意,创作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一造武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插,这个上面要插一下,那个上面也要插一下,有人还建议,对老朱和永乐时期造的铳全部进行改装,也要那么插一下,幸好皇帝好像没听他的,不然真是辱及先人,有违孝道。
  
  对仿制的这些佛朗机,有人按照大小分为一、二、三、四、五号,有人模糊地分为大样佛朗机、中样佛朗机、小样佛朗机、马上佛朗机。其实不用那么麻烦,分两种就行,一种是当炮用的佛朗机,一种是当枪用的佛朗机。
  
  嘉靖三年仿造的第一批佛朗机,就是当炮用的,他重几百斤,长二尺八寸多。这就让人很纠结,模型都给你了,你就不能整得和欧洲人一样长吗?几百斤的大男人,才两尺八寸,面对欧洲人,你拿得出手吗?后来大家就想通了,青出于蓝你得胜于蓝,长一点才能吓住人,特别是那些图谋不轨的人,于是传说中佛哥达到了九尺,估计是中看不中用,所以一直没能在地下挖到实物,挖到的一般不超过五尺。
  
  当枪用的佛朗机,其实就是老朱手铳加上那个插入情结,挖出来的实物,重一般在十斤以下,长一尺左右,口径在两厘米以上。我们古代的中国人,一点不像欧洲的奸商那样偷工减料,分量给得足足的,枪后面的那个尾巴,就是不给你锯掉,还是要你插一根棍子,放枪时拿着棍子放。仅仅嘉靖一朝,当枪用的佛朗机最少造了两万根。
  
  除了仿制,大家还大搞土洋结合,就是真的在我们的本土武器上那么插一下。老朱的碗口铳有没有受此羞辱,不得而知。反正一种叫流星炮的小子挨了那么一下。也许是觉得插那个肚子不过瘾,所以造枪的时候,有人就改变姿势,从枪口直接插入。当时有一个叫翁万达的人,他造的百出佛朗机就是这一造型,百出佛朗机中的百出这两个字,很让人瞧不起,另外一种叫万胜佛朗机的枪,也是这样,不过万胜这两字,很让AV女优胆寒啊。虽然这种枪会让人产生更不堪的联想,不过我倒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创意,最少解决了漏气问题。为什么这一招没有发扬光大,是不是因为明朝扫黄扫得很厉害,不得而知。
  
  大家当时左插插、右插插的激情,后来因为造出来的炮威力没有真正的欧洲货大,才慢慢降温。为什么没有欧洲货的大呢?山寨货的质量,当然没法和正宗的比。
  
  中国的这次洋务运动,一直是隔靴搔痒,始终没挠到痒处。简直是隔了好几层。当时中国造炮,技术方面的最高顾问是来自广东的何儒,何儒是跟在葡萄牙人那里打工的内线学的,内线是跟葡萄牙人学的,估计没学全,而当时来亚洲的葡萄牙人里面,根本不可能有欧洲一流的造炮专家。技术传过来时一层层减少,大炮的威力当然就会一路下减。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特别简单。葡萄牙人还在南海上飘着呢,中国只要招招手,他们乐呵呵地就会过来。如果再派人跟着他们去欧洲留回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可当时没任何人想到这样干。大家都不承认技术不如人家,反而说是士兵不会用,佛朗机炮的威力才没发挥出来。这种要面子的心态,真是可怕,遗患无穷。
  
  中国造的佛朗机枪炮威力有多大,这又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按当时竭力鼓吹洋务运动的汪鋐所说,二十斤以下的佛朗机,可以打六百步远,明代时一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半多一点,六百步就是九百多米,欧洲当时的火绳枪只能打到两百米以外,中国造的佛朗机还带着一个屁眼、不停地漏气,居然能打九百多米,肯定是胡吹。能打到二百米就很不错了。汪鋐又说七十斤以上的佛朗机,能打五、六里远,这个基本上是属于用好话勾引朝廷大力开展洋务运动。戚继光给出的数据是,可打一里有余。戚继光在实战中用过,他的话应该靠谱,不过也很模糊。大炮在打得远方面分有效射程和最远射程,当时在欧洲,这两个概念已经分得很清楚,可在我们这边,还不知道怎么分,说打多远,一般是指最远射程,也就是说佛朗机炮当时最远能打一里多。至于在多远的距离内,洞穿多厚的铠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还是没有数据,我们还是不知道。
  
  山寨完了欧洲的大炮,接下来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要山寨欧洲的火绳枪了。嘉靖三十七年,也就是1558年,我们山寨出了第一批火绳枪,朝廷出手非常大方,一造就是一万支。这种枪,有人叫他鸟咀铳,有人叫他鸟铳,后来大家一起叫他鸟枪。翻来覆去,都离不开一个鸟字。之所以这么叫,有人说是因为枪托像鸟咀,也有人说是因为点火时像小鸟饮水,还有人说是因为可以瞄准,能打下天上的鸟来。
  
  明朝时候的鸟铳是怎么来的,可谓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从日本人那里传过来的,爱国青年听了,可能会气结。没办法,连戚继光也这么说。葡萄牙人在中国摸了半天,一直没听到预期的啊啊声,只好往日本摸,1544年,一摸摸到日本种子岛,种子岛岛主看到葡萄牙人的火绳枪,觉得不错,就买了两根,回去自己仿造。日本国内当时正在打仗,听说有新武器,纷纷前来购买,种子岛岛主应该小发了一笔。大家买回去后,又第二次仿造。想不到日本人的山寨文化比我们发达,仿造出来的东西比原装货还好,这也难怪,他们山寨了我们近千年,经验丰富嘛。这种仿造出来的火绳枪,日本人叫铁炮,后来倭寇到中国沿海一带抢劫,就将这种枪传了过来。
  
  另一种说法是没有经过二道贩子日本人的手,是我们直接从葡萄牙人那里学来的。嘉靖二十七年,也就是1548年,明军攻打双屿岛,捕获了葡萄牙造枪的工匠,然后跟着他们学会了造火绳枪。有一件事很奇怪,屯门、西草湾之战时,汪鋐汪大人应该看到过火绳枪,为什么他在鼓吹洋务运动时,只提倡造佛朗机炮,不提倡造火绳枪呢?要是那时候就造,火绳枪在中国会早出现三十多年,好歹也能抢抢日本人的风头啊。有人说是因为火绳枪当时还不怎么好使,这就不对了,早在1503年,西班牙名将科尔多瓦就将火绳枪耍得虎虎生风了,怎么会到了1522年还不好使?应该是汪鋐汪大人没眼光吧。
  
  明朝仿造的第一批一万支鸟铳是个什么样子,以前挖出过实物,我就将其中的一件实物介绍一下,大家就一斑窥豹吧。这支枪挖出来时木头枪托已经烂光,只剩下枪管,我就说说枪管,大家再一斑窥豹吧。不要看我克扣了两次,但只要看了枪管,鸟铳是怎么回事,大家就会清楚。这根枪管长两尺六寸多,口径是1.4厘米。比起老朱的手铳,中国的枪终于暴长了两倍多。可喜可贺啊。
  
  当时仿制的第一批鸟铳的威力,还是那句话,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特别是一般的老百姓。不要以为你爱国了就不一般了,一般着呢。破了处后,鸟铳一拨一拨地被仿造出来往军营里送。
  
  这次洋务运动还有一个最大的成果,那就是火药也向欧洲看齐了。火药中三君子的比例终于靠近了黄金比例,粒状火药也有了。
  
  外国的枪炮比我们的先进,终于严重伤害到了我们中国人的感情。明朝时候愤青其实也是一大把一大把的,受佛朗机和鸟铳的刺激,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众人的小宇宙集体爆发,嘉靖以后,中国的枪炮忽然就迎来了迟到的春天。如果是工匠们在那里为中华之富强而造枪炮,那还不要紧,后来士大夫们也冒充专家加入进来,这就很可怕。士大夫的那一套,不外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一套糊弄人可以,糊弄不了枪炮啊。你说他错了,他还跟你急,人家是当官的,你还只好让着他,只能跟着他那套来。
  
  这时枪炮方面,有用没用的,来了个大丰收。枪方面,单发枪有子母铳,嘉靖四十年装备部队,不过最后还是淘汰了。什么是子母铳?你看到子母两个字,就应该想到佛朗机上那一插,有人始终有这么一个情结,鸟铳一出来,他就打上了主意,最后终于得逞,这次是双管其下,鸟铳的肚子上插一支子铳,枪口插一把剑,这就是子母铳了。平心而论,这把剑插得倒是非常有创意,可惜后来没能坚持下去。单发枪还有快枪、无敌手铳、千里铳、一窝蜂、剑枪、大追风枪,等等。
  
  除了单发枪,连续发射的枪终于出现了,什么夹把铳(嘉靖三十四年造,连射两次)、飞天神火毒龙枪(嘉靖四十年造,连射两次)、三眼铳(嘉靖年间造,连射三次)、四眼铁枪(不用说你也知道了,连射四次)、五排枪(AV女优估计也受不了,连射五次)、七星铳(嘉靖二十八年造,七次)、八斗铳(八次)、十眼铳(嘉靖二十五年造,十次),最后终于出现了超级无敌的车轮铳,可以连续发射七十二次,有了这种枪,欧美包括日本的男优彻底败下阵去,不过这种枪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估计是杀伤力太大,政府吓得也不敢造。这些连发枪中,名气最大的是三眼铳。他的样子,就是把三根老朱手铳捆在一起,但大家共用一根尾巴,他的妙处在于,子弹打完来不及装时,可以恢复本来铁血杀手面目,当闷棍用。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跑出宫时,手上拎的就是这个。所以我才在开头才说他拿的是**,还是连发的。
  
  所有的这些连发枪,在四打方面,打得快是强行提高了,但只是那么一橛子,在打得远、打得狠、打得准方面,数据全面下降。枪,是用来杀人的,打得快是没有用的。除了打得快,很多创意是当闷棍用、当铁枪用,自以为是集两者之长,实际上是集了两者之短。就像那个三眼铳,看上去既能当手铳,又可以当闷棍。可是把他当手铳,打得没鸟铳远、没鸟铳狠,当闷棍,没专业闷棍好使,首鼠两端,脚踏两只船,好像两边都讨好,其实把两边都得罪了。在这个方面,欧洲人一根刺刀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在大炮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出现了虎蹲炮、旋风炮、飞礞炮、飞云霹雳炮、毒雾神烟炮、轰天霹雳雷火炮、九矢钻心神毒火雷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等等轻型炮,还出现了大将军炮、威远炮等等重型炮。
  
  这些炮刷出来的数据漂不漂亮,他们的威力如何,哈,这次有数字可以考证了。士大夫们加入进来就是这个好处,有事没事他们爱记两笔。不过看了他们给出的数据,你会发现有还不如没有。当时的这些人,不懂的是胡吹,懂的是猛吹。什么打出五六里远、七八里远、十几里远,就跟比赛似的,个个都怕落后。就是中间有一两个老实的,因为这些人,你都不敢相信。
  
  我以前做愤青的时候,吃这些人的亏吃大了。好不容易在古书上翻一条记载:哈哈,我们明朝时候大炮就能打十几里远了!结果和人家辩论,一辩一个死,气得我再也不做愤青了,我做愤愤青去了。
  
  比如说当时的炮弹,炮弹据说有实心炮弹、散弹、爆炸弹,散弹是在大炮里灌一把铁子往外打,爆炸弹是炮弹打到对方阵地上后爆炸,用炮弹皮杀人。散弹当时是有的,当时有没有爆炸弹,这个让我又很纠结。按照当时的人说,飞云霹雳炮、毒雾神烟炮、轰天霹雳雷火炮、九矢钻心神毒火雷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等打的都是爆炸弹,这让我左右为难。信吧,他们劣迹斑斑,按他们说的,水雷、地雷甚至定时炸弹当时都有了,不信吧,嘉靖年间确实造过。唉,你要是没那个意思,你就不要朝我抛媚眼嘛,弄得人家心里痒痒的。
  
  明朝的枪炮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炸膛。子弹、炮弹还没打出去,枪膛、炮膛却炸了,这哪是打人,这是打自己啊。这对打枪打炮士兵心理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炸膛问题在明代一直存在,但炸膛率究竟是多少,依然没有任何数据,大家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思,心里有数就行。
  
  托第一次洋务运动的福,中国的枪炮全面升了级。装备有了,接下来就要打怪。第一个被我们拿来练手的,是日本人。
  
  日本人当时特别穷,想到我们天朝打黑工,语言不通,我们这边种族歧视又很重,所以日本人就跟着国内战败的武士,过来抢劫,抢一回够吃十几年,当时大家都叫他们倭寇。戚继光和倭寇干仗的时候,那是鸟铳、佛朗机铳、虎蹲炮等等一起上,戚家军里陆军当时鸟铳的装备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十个人有四个是鸟人。当然打赢了,不然我也不会举他的例子了。
  
  接下来是蒙古人,蒙古人和我们这边的枪炮好像特别有缘,这边换代了,大家立即就想起了他。1568年,戚继光被调到了北方,防守蒙古人。我们的武器,又神气了一阵。
  
  再下来,1592年,中国和日本又在朝鲜干了一仗,一直打到1598年。当时日本鸟铳的配备率在15%左右,我们这边应该是40%以上,要知道,这时离戚继光打倭寇快30年了,鸟人当然应该越来越多了。当时的战场上,真的是枪声阵阵、炮声隆隆。嘿,我们又赢啦。
  
  中国的第一次洋务运动到了1597年的时候,在枪方面,出了一个总结性的人物,他就是赵士桢,他集日本铁炮和欧洲火绳枪之长,造出了噜密铳。在当时,这是中国最先进的步枪了。噜密铳长6到7尺,重6到8斤,轻巧灵便,端的是杀人利器。这个噜密铳,算是给第一次洋务运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二次打完日本后,火药武器包括枪、炮在中国军队里普及率已经非常高,打仗时军人的基本任务都是炮兵放炮,步兵打枪,刀、箭都快成辅助设备了,所以你看明朝的电影时,要是看到明军都拿着明晃晃的大砍刀在厮杀,你就应该知道,这肯定是一部小制作,或者就是导演编剧根本不懂历史,在那里胡编乱造。
  
  到了这时,我们中国,好像就要进入枪炮时代了。不过,还有一道最难的坎要过。这道坎就设在萨尔浒。1619 年,明军终于来跨这道坎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中国制造
  
  佛朗机铳究竟是怎样传进我们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其他的说法。有人说是葡萄牙人当做国礼送过来的,当时叫进贡。还有人说是爱国华侨与虎谋皮,偷过来献给朝廷的。不过正史上说是我们英勇,打仗抢过来的。没办法,我只好按正史上记的说,谁让人家是明朝的专家呢?
  
  明朝从葡萄牙人手里缴获的佛朗机铳究竟是什么样子?如果我看到的像声称的那样,确实是原件的话,那这个佛朗机铳,就是明朝大炮的放大版,也是三位一体,前面是炮管,后面是尾巴,之间是鼓起来的药室。不同的是大炮两侧有炮耳,上面有瞄准用的照门、准星,药室上开了个大口子。炮管长三尺多,尾巴一尺,药室半尺,炮管口径18厘米不到,重几百斤。不管怎么说,由于外来物种的强行插入,我们中国大炮的炮管,终于开始符合男人的理想,有了长起来的希望。
  
  佛朗机铳和明朝大炮最大的不同,是他带儿子。一门大炮配几根细一点的管子,细管子里事先装好弹药,打炮的时候,把细管子往大炮药室的口子里一插,打完后,把细管子拨出来,再插另一根,这样打的就快。大家应该看出来了,佛朗机铳其实就是欧洲的后装炮,就是我说过的那种极端猥琐的儿子插老娘炮。大炮叫母铳,细管子叫子铳。欧洲人是不是这样叫我不知道,反正我们中国人是这样叫。我们中国人一向号称有渴者不饮盗泉之水的习惯,可命名上发生困难时,也就管不了那么许多。
  
  这种后装炮打得虽然快,但在打得远、打得狠,也就是射程、杀伤力上,和同样的欧洲大炮不能比,所以在欧洲后来被逐渐淘汰掉了。可就是这种炮,当时在我们这里被明朝的JH专家当做宝贝,大家一窝蜂地扑上去盗版。这也不能怪他们,人家就是让了我们两招,在“打得远、打得狠、打得准、打得快”这四打方面,还是远远超过我们。
  
  当时仿制佛朗机铳,大家最看重的还是那个儿子插老娘情节,这倒不是他们思想肮脏、下流,明朝的JH专家在解决武器打得快方面,始终没想出好主意,现在忽然得了这个创意,创作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一造武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插,这个上面要插一下,那个上面也要插一下,有人还建议,对老朱和永乐时期造的铳全部进行改装,也要那么插一下,幸好皇帝好像没听他的,不然真是辱及先人,有违孝道。
  
  对仿制的这些佛朗机,有人按照大小分为一、二、三、四、五号,有人模糊地分为大样佛朗机、中样佛朗机、小样佛朗机、马上佛朗机。其实不用那么麻烦,分两种就行,一种是当炮用的佛朗机,一种是当枪用的佛朗机。
  
  嘉靖三年仿造的第一批佛朗机,就是当炮用的,他重几百斤,长二尺八寸多。这就让人很纠结,模型都给你了,你就不能整得和欧洲人一样长吗?几百斤的大男人,才两尺八寸,面对欧洲人,你拿得出手吗?后来大家就想通了,青出于蓝你得胜于蓝,长一点才能吓住人,特别是那些图谋不轨的人,于是传说中佛哥达到了九尺,估计是中看不中用,所以一直没能在地下挖到实物,挖到的一般不超过五尺。
  
  当枪用的佛朗机,其实就是老朱手铳加上那个插入情结,挖出来的实物,重一般在十斤以下,长一尺左右,口径在两厘米以上。我们古代的中国人,一点不像欧洲的奸商那样偷工减料,分量给得足足的,枪后面的那个尾巴,就是不给你锯掉,还是要你插一根棍子,放枪时拿着棍子放。仅仅嘉靖一朝,当枪用的佛朗机最少造了两万根。
  
  除了仿制,大家还大搞土洋结合,就是真的在我们的本土武器上那么插一下。老朱的碗口铳有没有受此羞辱,不得而知。反正一种叫流星炮的小子挨了那么一下。也许是觉得插那个肚子不过瘾,所以造枪的时候,有人就改变姿势,从枪口直接插入。当时有一个叫翁万达的人,他造的百出佛朗机就是这一造型,百出佛朗机中的百出这两个字,很让人瞧不起,另外一种叫万胜佛朗机的枪,也是这样,不过万胜这两字,很让AV女优胆寒啊。虽然这种枪会让人产生更不堪的联想,不过我倒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创意,最少解决了漏气问题。为什么这一招没有发扬光大,是不是因为明朝扫黄扫得很厉害,不得而知。
  
  大家当时左插插、右插插的激情,后来因为造出来的炮威力没有真正的欧洲货大,才慢慢降温。为什么没有欧洲货的大呢?山寨货的质量,当然没法和正宗的比。
  
  中国的这次洋务运动,一直是隔靴搔痒,始终没挠到痒处。简直是隔了好几层。当时中国造炮,技术方面的最高顾问是来自广东的何儒,何儒是跟在葡萄牙人那里打工的内线学的,内线是跟葡萄牙人学的,估计没学全,而当时来亚洲的葡萄牙人里面,根本不可能有欧洲一流的造炮专家。技术传过来时一层层减少,大炮的威力当然就会一路下减。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特别简单。葡萄牙人还在南海上飘着呢,中国只要招招手,他们乐呵呵地就会过来。如果再派人跟着他们去欧洲留回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可当时没任何人想到这样干。大家都不承认技术不如人家,反而说是士兵不会用,佛朗机炮的威力才没发挥出来。这种要面子的心态,真是可怕,遗患无穷。
  
  中国造的佛朗机枪炮威力有多大,这又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按当时竭力鼓吹洋务运动的汪鋐所说,二十斤以下的佛朗机,可以打六百步远,明代时一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半多一点,六百步就是九百多米,欧洲当时的火绳枪只能打到两百米以外,中国造的佛朗机还带着一个屁眼、不停地漏气,居然能打九百多米,肯定是胡吹。能打到二百米就很不错了。汪鋐又说七十斤以上的佛朗机,能打五、六里远,这个基本上是属于用好话勾引朝廷大力开展洋务运动。戚继光给出的数据是,可打一里有余。戚继光在实战中用过,他的话应该靠谱,不过也很模糊。大炮在打得远方面分有效射程和最远射程,当时在欧洲,这两个概念已经分得很清楚,可在我们这边,还不知道怎么分,说打多远,一般是指最远射程,也就是说佛朗机炮当时最远能打一里多。至于在多远的距离内,洞穿多厚的铠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还是没有数据,我们还是不知道。
  
  山寨完了欧洲的大炮,接下来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要山寨欧洲的火绳枪了。嘉靖三十七年,也就是1558年,我们山寨出了第一批火绳枪,朝廷出手非常大方,一造就是一万支。这种枪,有人叫他鸟咀铳,有人叫他鸟铳,后来大家一起叫他鸟枪。翻来覆去,都离不开一个鸟字。之所以这么叫,有人说是因为枪托像鸟咀,也有人说是因为点火时像小鸟饮水,还有人说是因为可以瞄准,能打下天上的鸟来。
  
  明朝时候的鸟铳是怎么来的,可谓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从日本人那里传过来的,爱国青年听了,可能会气结。没办法,连戚继光也这么说。葡萄牙人在中国摸了半天,一直没听到预期的啊啊声,只好往日本摸,1544年,一摸摸到日本种子岛,种子岛岛主看到葡萄牙人的火绳枪,觉得不错,就买了两根,回去自己仿造。日本国内当时正在打仗,听说有新武器,纷纷前来购买,种子岛岛主应该小发了一笔。大家买回去后,又第二次仿造。想不到日本人的山寨文化比我们发达,仿造出来的东西比原装货还好,这也难怪,他们山寨了我们近千年,经验丰富嘛。这种仿造出来的火绳枪,日本人叫铁炮,后来倭寇到中国沿海一带抢劫,就将这种枪传了过来。
  
  另一种说法是没有经过二道贩子日本人的手,是我们直接从葡萄牙人那里学来的。嘉靖二十七年,也就是1548年,明军攻打双屿岛,捕获了葡萄牙造枪的工匠,然后跟着他们学会了造火绳枪。有一件事很奇怪,屯门、西草湾之战时,汪鋐汪大人应该看到过火绳枪,为什么他在鼓吹洋务运动时,只提倡造佛朗机炮,不提倡造火绳枪呢?要是那时候就造,火绳枪在中国会早出现三十多年,好歹也能抢抢日本人的风头啊。有人说是因为火绳枪当时还不怎么好使,这就不对了,早在1503年,西班牙名将科尔多瓦就将火绳枪耍得虎虎生风了,怎么会到了1522年还不好使?应该是汪鋐汪大人没眼光吧。
  
  明朝仿造的第一批一万支鸟铳是个什么样子,以前挖出过实物,我就将其中的一件实物介绍一下,大家就一斑窥豹吧。这支枪挖出来时木头枪托已经烂光,只剩下枪管,我就说说枪管,大家再一斑窥豹吧。不要看我克扣了两次,但只要看了枪管,鸟铳是怎么回事,大家就会清楚。这根枪管长两尺六寸多,口径是1.4厘米。比起老朱的手铳,中国的枪终于暴长了两倍多。可喜可贺啊。
  
  当时仿制的第一批鸟铳的威力,还是那句话,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特别是一般的老百姓。不要以为你爱国了就不一般了,一般着呢。破了处后,鸟铳一拨一拨地被仿造出来往军营里送。
  
  这次洋务运动还有一个最大的成果,那就是火药也向欧洲看齐了。火药中三君子的比例终于靠近了黄金比例,粒状火药也有了。
  
  外国的枪炮比我们的先进,终于严重伤害到了我们中国人的感情。明朝时候愤青其实也是一大把一大把的,受佛朗机和鸟铳的刺激,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众人的小宇宙集体爆发,嘉靖以后,中国的枪炮忽然就迎来了迟到的春天。如果是工匠们在那里为中华之富强而造枪炮,那还不要紧,后来士大夫们也冒充专家加入进来,这就很可怕。士大夫的那一套,不外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一套糊弄人可以,糊弄不了枪炮啊。你说他错了,他还跟你急,人家是当官的,你还只好让着他,只能跟着他那套来。
  
  这时枪炮方面,有用没用的,来了个大丰收。枪方面,单发枪有子母铳,嘉靖四十年装备部队,不过最后还是淘汰了。什么是子母铳?你看到子母两个字,就应该想到佛朗机上那一插,有人始终有这么一个情结,鸟铳一出来,他就打上了主意,最后终于得逞,这次是双管其下,鸟铳的肚子上插一支子铳,枪口插一把剑,这就是子母铳了。平心而论,这把剑插得倒是非常有创意,可惜后来没能坚持下去。单发枪还有快枪、无敌手铳、千里铳、一窝蜂、剑枪、大追风枪,等等。
  
  除了单发枪,连续发射的枪终于出现了,什么夹把铳(嘉靖三十四年造,连射两次)、飞天神火毒龙枪(嘉靖四十年造,连射两次)、三眼铳(嘉靖年间造,连射三次)、四眼铁枪(不用说你也知道了,连射四次)、五排枪(AV女优估计也受不了,连射五次)、七星铳(嘉靖二十八年造,七次)、八斗铳(八次)、十眼铳(嘉靖二十五年造,十次),最后终于出现了超级无敌的车轮铳,可以连续发射七十二次,有了这种枪,欧美包括日本的男优彻底败下阵去,不过这种枪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估计是杀伤力太大,政府吓得也不敢造。这些连发枪中,名气最大的是三眼铳。他的样子,就是把三根老朱手铳捆在一起,但大家共用一根尾巴,他的妙处在于,子弹打完来不及装时,可以恢复本来铁血杀手面目,当闷棍用。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跑出宫时,手上拎的就是这个。所以我才在开头才说他拿的是**,还是连发的。
  
  所有的这些连发枪,在四打方面,打得快是强行提高了,但只是那么一橛子,在打得远、打得狠、打得准方面,数据全面下降。枪,是用来杀人的,打得快是没有用的。除了打得快,很多创意是当闷棍用、当铁枪用,自以为是集两者之长,实际上是集了两者之短。就像那个三眼铳,看上去既能当手铳,又可以当闷棍。可是把他当手铳,打得没鸟铳远、没鸟铳狠,当闷棍,没专业闷棍好使,首鼠两端,脚踏两只船,好像两边都讨好,其实把两边都得罪了。在这个方面,欧洲人一根刺刀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在大炮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出现了虎蹲炮、旋风炮、飞礞炮、飞云霹雳炮、毒雾神烟炮、轰天霹雳雷火炮、九矢钻心神毒火雷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等等轻型炮,还出现了大将军炮、威远炮等等重型炮。
  
  这些炮刷出来的数据漂不漂亮,他们的威力如何,哈,这次有数字可以考证了。士大夫们加入进来就是这个好处,有事没事他们爱记两笔。不过看了他们给出的数据,你会发现有还不如没有。当时的这些人,不懂的是胡吹,懂的是猛吹。什么打出五六里远、七八里远、十几里远,就跟比赛似的,个个都怕落后。就是中间有一两个老实的,因为这些人,你都不敢相信。
  
  我以前做愤青的时候,吃这些人的亏吃大了。好不容易在古书上翻一条记载:哈哈,我们明朝时候大炮就能打十几里远了!结果和人家辩论,一辩一个死,气得我再也不做愤青了,我做愤愤青去了。
  
  比如说当时的炮弹,炮弹据说有实心炮弹、散弹、爆炸弹,散弹是在大炮里灌一把铁子往外打,爆炸弹是炮弹打到对方阵地上后爆炸,用炮弹皮杀人。散弹当时是有的,当时有没有爆炸弹,这个让我又很纠结。按照当时的人说,飞云霹雳炮、毒雾神烟炮、轰天霹雳雷火炮、九矢钻心神毒火雷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等打的都是爆炸弹,这让我左右为难。信吧,他们劣迹斑斑,按他们说的,水雷、地雷甚至定时炸弹当时都有了,不信吧,嘉靖年间确实造过。唉,你要是没那个意思,你就不要朝我抛媚眼嘛,弄得人家心里痒痒的。
  
  明朝的枪炮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炸膛。子弹、炮弹还没打出去,枪膛、炮膛却炸了,这哪是打人,这是打自己啊。这对打枪打炮士兵心理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炸膛问题在明代一直存在,但炸膛率究竟是多少,依然没有任何数据,大家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思,心里有数就行。
  
  托第一次洋务运动的福,中国的枪炮全面升了级。装备有了,接下来就要打怪。第一个被我们拿来练手的,是日本人。
  
  日本人当时特别穷,想到我们天朝打黑工,语言不通,我们这边种族歧视又很重,所以日本人就跟着国内战败的武士,过来抢劫,抢一回够吃十几年,当时大家都叫他们倭寇。戚继光和倭寇干仗的时候,那是鸟铳、佛朗机铳、虎蹲炮等等一起上,戚家军里陆军当时鸟铳的装备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十个人有四个是鸟人。当然打赢了,不然我也不会举他的例子了。
  
  接下来是蒙古人,蒙古人和我们这边的枪炮好像特别有缘,这边换代了,大家立即就想起了他。1568年,戚继光被调到了北方,防守蒙古人。我们的武器,又神气了一阵。
  
  再下来,1592年,中国和日本又在朝鲜干了一仗,一直打到1598年。当时日本鸟铳的配备率在15%左右,我们这边应该是40%以上,要知道,这时离戚继光打倭寇快30年了,鸟人当然应该越来越多了。当时的战场上,真的是枪声阵阵、炮声隆隆。嘿,我们又赢啦。
  
  中国的第一次洋务运动到了1597年的时候,在枪方面,出了一个总结性的人物,他就是赵士桢,他集日本铁炮和欧洲火绳枪之长,造出了噜密铳。在当时,这是中国最先进的步枪了。噜密铳长6到7尺,重6到8斤,轻巧灵便,端的是杀人利器。这个噜密铳,算是给第一次洋务运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二次打完日本后,火药武器包括枪、炮在中国军队里普及率已经非常高,打仗时军人的基本任务都是炮兵放炮,步兵打枪,刀、箭都快成辅助设备了,所以你看明朝的电影时,要是看到明军都拿着明晃晃的大砍刀在厮杀,你就应该知道,这肯定是一部小制作,或者就是导演编剧根本不懂历史,在那里胡编乱造。
  
  到了这时,我们中国,好像就要进入枪炮时代了。不过,还有一道最难的坎要过。这道坎就设在萨尔浒。1619 年,明军终于来跨这道坎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凡事都要有第二次
  
  
  1 不对称战争
  
  1619年,为了彻底解决东北问题,消灭想要崛起的满清人,明朝的军事部门集结重兵,直扑关外。明军当时兵分四路,其中一路在萨尔浒和努尔哈赤带领的满清骑兵先干了起来。满清人当时土得直掉渣,没有一支枪、一门炮,用的全是快要被历史淘汰的刀箭,明军这边是要枪有枪,要炮有炮。按理说,这就是一场现代人打古代人的战争,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嘿,确实是一场不对称战争,努尔哈赤五天内,连灭三路明军,明军死伤无数,满清人,按他们文宣部门说的,只死了二百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萨尔浒之战。这一战彻底打破了明军枪炮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刀箭打不过枪炮的奇谈怪论,竖立了满清铁骑不可战胜的新神话。这场仗和辛亥革命时的武昌起义号称双子星座,一场开始,一场结束。
  
  一提到萨尔浒之战,一直在吹明朝枪炮多先进的专家基本上是脸发青、眼发绿,明军就不应该败啊,就应该大胜啊,枪炮怎么能打不过弓箭呢?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可这确确实实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
  
  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的原因,很多人分析过原因,我现在写的是枪炮,所以只说枪炮的。按说只要一路明军用枪炮杀掉一万满清人,三路杀三万,满清人当时全部的家当只有六万左右,那满清人胜着胜着就会灭亡。为什么明军的枪炮满清人没有造成巨大的杀伤呢?如果一路明军是这样,那还是个案,现在三路明军都是这样,并且后来也是这样,那就说明明军在枪炮方面有问题了。
  
  明朝当时的枪炮,是华而不实,粗而不精,三眼铳主义盛行。一支三眼铳能说明大多数问题,既想当枪用,又想当闷头棍用,结果两方面都成了弱势,还不如学满清人专攻一路,只用大砍刀。其他的什么连发四次、七次、七十二次的枪,都是一样。满清人的盔甲很厚,很多时候,三眼铳都打不穿它。可北方的士兵都爱用这个,不爱用鸟铳。鸟铳时不时会炸膛,三眼铳不炸,因为他要当闷头棍用,所以枪管管壁造得特别厚。
  
  既然这样,当时为什么不能专门发展鸟铳呢?把鸟铳造得精良些,保证他不炸膛,比弄那些虚的什么三眼、七眼的有用多了。枪是这样,炮也是,都粗而不精。在明军待过、熟悉明军枪炮的努尔哈赤进攻时,为了防守明军的枪炮,使用了起盾牌作用的、又厚又重的牌车一类防守器械。牌车的前面有一块又厚又宽的木板。用木盾牌挡炮弹,只有满清蛮人能想到,还真给他挡住了。也只有我们中国人的炮弹,才能被他挡住,明朝大炮的威力,可见一斑。
  
  大家千万不要一听是枪,就觉得很贵,其实不是这样。当时造一支鸟铳,花的时间比弓少得多,子弹在成本上也比箭低,按明朝当时的国力,给所有的军人都配上枪绰绰有余。所以萨尔浒之战后,东北方面的明军司令就打报告说,以后要“营营用火器、队队用火器、人人用火器、时时用火器”。
  
  问题是当时的明军不会用枪炮,不是说他们不会放枪打炮,而是战术跟不上。针对火绳枪打得慢的特点,欧洲人一百年前就用上了轮射战术,可明军就是不用。不是没人想过,戚继光就想过,也不是没人用过,有人用过,可就是没有形成全军一直通用的战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不敢给所有的士兵配上枪。连普通老百姓发现自己身上某个地方不美,都要去整整容,你一个部队,有这么大个漏洞,怎么可以让他一直敞着呢。
  
  没有形成轮射战术,枪炮装弹药慢的缺点,在萨尔浒之战中就被放大了,当时清军大部分是骑兵,这边刚放完枪炮,还没装好弹药,那边就冲过来了,结果只能任人蹂躏。
  
  如果用当时明军枪炮的缺点解释不了大败的原因,那我只好导向不可知。我们中国人,历史上好像受到了某种沮咒,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北宋时候吧,眼看着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子孙万代要享福了,结果遇到金人。南宋眼看着也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子孙万代要享福了,结果遇到蒙古人。明代眼看着又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子孙万代要享福了,结果遇到满清人。孙中山建立民国,眼看着我们要和美国一样了,袁世凯又搞复辟了,结果军阀混战,啥指望都没有了。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没那个命啊。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举国震惊,大家都找原因,最后发现,是枪炮不行。这个原因真是怪异啊,满清人一支枪、一门炮没有,我们却说自己枪炮不行。病因找到后,明朝的枪炮就进入了第四个时期,也就是第二次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次和上次不同。上次是由一门炮引发的,这次是由一场败仗引发的,上次是靠着佛朗机开了个小口子,然后大家一起扑上去吃佛朗机这个大户。这一次,程度特别深,也就是明朝灭亡了,不然国门就打开了,那个时候就要搞改革开放了。
  
  一百多年前葡萄牙人摸到中国来后,欧洲传教士也跟着来了,他们在欧洲浸淫完汉学,沿着葡萄牙人开辟的航线,纷纷过来朝圣加传教。传教士和商人不同,传教士个个都有绝活,什么绝活?科学。你可以想象传教士们把世界地图往明朝士大夫面前一铺,明朝士大夫们所受到的震撼,你也可以想象传教士们把望远镜、地球仪、放大镜、闹钟往桌上一摆,明朝士大夫们的眼睛睁得会有多大,不过那时闹钟叫自鸣钟,望远镜叫千里镜,崇祯皇帝看过望远镜后,傻小子楞了半天,从此就成了欧洲的粉丝。
  
  和清朝不同的是,明朝末年研究欧洲学问、想让中国和欧洲同步的人,都是儒教中人,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哪一个不是当时的大儒?儒生们为什么会是排头兵呢?这是因为,儒教圣人有先见之明,他们在儒家经典中,为欧洲的学问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儒家经典《大学》里有一个八条目,八条目里有“格物、致知”这两项。什么是格物、致知,简单说来就是不懂的一定要去钻研,直到把他弄懂,所以清朝末年时,欧洲传过来的物理这门学科,当时就叫格物课。
  
  清朝时就不同了,反对欧洲学问到中国来最激烈的,正是儒教中人,因为这时,儒教已经成了满清朝廷捆人的绳子。你说当时的读书人不知道儒教已经成了绳子吗?知道的多的是,可朝廷有官位哎,为了当官,出卖良心、学术,那是小事一桩哦。
  
  明朝末年,当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以及他们身边的弟子、家人、朋友,知道什么是数学,什么是天文学,地球是什么样后,个个扑上去,努力学习欧洲的知识。要知道,当时是1610年左右啊。回想当年的盛况,我们中国人,就像做了一场春梦,只是大梦醒来,已是百年之身矣。写到这里,小弟我是感慨万千,有何可言?有何可言?只能导向不可知:我们中国人,没那个福分。
  
  我们这个民族,不但健忘,而且忘恩负义。法国传教士金尼阁1610年到中国后,看到中国在文化、科学上远远落后于欧洲,就发下宏愿,帮助中国。后来回欧洲,他出钱出力,四处搜集欧洲的书籍,总共得到7000多本,几乎囊括了欧洲当时所有学科的成就。然后他不辞辛劳,不远万里,历尽磨难,在1620年时将这些书从欧洲带到了中国。当时的大儒杨廷筠一边翻译一边感叹:再给我点时间吧,再多给我点时间吧。可惜已经没有时间了,满清人很快就来了,最后一切成灰。
  
  现在的中国人,连小孩都知道白求恩、唐僧,可是有谁知道曾经为我们中华文明续命的金尼阁呢?就是知道,也是骂他来搞文化侵略的。忘恩负义,一至于斯。
  
  满清人崛起后,眼看中原不保,熟悉欧洲枪炮的徐光启就向朝廷建议,购买欧洲的大炮,于是大家就把眼光投向了南方的特区深圳,不,香港,啊,又错了,是澳门。葡萄牙人被我们打跑后,想要和中国做外贸生意的心还是不死,当时中国南海有很多海盗,葡萄牙人就主动学雷锋做好事,做中国的义务兵,今天帮中国打一个,明天再打一个,打完还托人传话:是我们打的,记得给我们记一功啊。慢慢地就把形象扭转过来了,最后终于在澳门落了脚。所以现在我一听人说葡萄牙人是来侵略我们中国的,我就觉得好笑,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可怜的侵略者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2 升级后的内测
  
  澳门的葡萄牙人听说中国政府要来买大炮,感动得眼泪差点掉下来,终于得到领导的器重了啊!整个澳门喜气洋洋,跟过节似的,上上下下都为这件事忙开了。不过要是葡萄牙人知道二十多年后明朝会灭亡,肯定后悔得肠子发绿。最后他们将一艘荷兰沉船上的四门大炮拆下来,送给了中国,我们这边当时要给钱,葡萄牙人赶紧客气:能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贡献,是我们的荣幸,怎么可以收钱呢?我们这边就硬要给,葡萄牙人后来收没收,我没看到史料。广东这边正好从一艘名叫“独角号”的英国沉船上打捞起二十六门英国大炮,在1623年,这三十门大炮历尽千难万险,终于送到了北京。当时可是九千岁魏忠贤魏公公当政哦。
  
  从此,差点改变中国历史的红夷大炮走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之所以叫红夷大炮,是因为当时中国人认为荷兰人的大炮最好。荷兰人继葡萄牙人后,也摸到了中国门口,因为他们头发大多是红色的,所以我们就叫他们红夷。为了能和中国人做生意,荷兰也和明军干过仗。荷兰人船上的大炮,那是欧美当红AV男优级别的,又长又粗,明军吃过大亏,所以大家都认定,论孙子,葡萄牙的好,论大炮,荷兰的好。买东西要认品牌嘛,再加上英国的大炮和荷兰的差不多,所以大家就叫这些大炮为红夷大炮。其实这些大炮大多数是英国炮,英国人头发金色的多,所以这些炮叫金夷大炮才对。红夷大炮后来改名叫了红衣大炮,有人说是因为大炮身上盖的红布,满清人忌讳夷字,就用谐音的手法,改了他的名字。
  
  红夷大炮的样子,我描叙一下保存下来的一门,让大家以斑窥豹。保存下来的这门红夷大炮,用铁铸造,长三米,口径12.5厘米,身上有六道箍,炮管上有炮耳,尾巴上的封口像现在电饭锅的盖子,盖子中心有一个小圆球。这种炮的射程,我参照同时期的欧洲大炮性能,给你一个保守的数据,他最远能打两公里以上,有效射程在一公里以上。千万不要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和现在的大炮比是没什么了不起,可和明朝造的炮比,那差距就大了,明朝的大炮,最远只能打半公里,有效射程在两百到三百米之间。有了红夷大炮,明朝的炮杀人能力忽然就暴涨了四倍以上。
  
  这种大炮打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圆形实心弹,往人群里打去,一打一条血胡同,打完后炮弹在地上蹦几下,说不定也能砸死几个倒霉鬼。还有一种叫分弹,又名横弹,也就是把实心弹一切两半,每一半的心都掏空一块,在掏空的地方按一个柄,用铁环把两个半球上的柄连上,合起来,然后往外打。炮弹一出炮管,立即兵分两路,中间还时刻保持联系,这个打击面宽,一打一条街。
  
  打炮的时候,炮兵先用望远镜测量要打的地方有多远,然后再用铳规调整炮管角度,再根据弹道学原理发射。很复杂的一套发射技术。铳规是和现在的三角尺差不多的东东。现在的人一想到明朝的炮兵拿着望远镜观测远近,还用三角尺调整炮管角度,就以为是穿越了,可这确实是真实的历史。
  
  这次洋务运动前,明朝自己造的大炮,超过一千斤的少之又少,两千斤以上的根本没有。欧洲人的身胚大,炮也是这样,这些红夷大炮重几千斤不等,不过都超过了两千斤。这一下,我们终于有几千斤的大炮了。佛郎机让我们中国人变长了,红夷大炮则让我们变重了。
  
  在那个大厦将倾的时代,为了力挽狂澜,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一班人做了竭尽所能的演出,可为了替明军弄红夷大炮,大家受死了那些保守派的罪。自己武器不好,就应该用别人的先进武器,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凡脑子没病的都应该这样想。可当时的保守派不这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或者是我们可以要外国的苗,但不能要外国的人。你说这些保守派不爱国吧,人家爱得特别深沉,你说他们爱国吧,国家被他们爱得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红夷大炮到了北京后,骨头发轻的葡萄牙人把军事顾问也送了过来。光有大炮不行,你还得会打,你得根据弹道学打,得用望远镜、铳规测量,调整炮管的角度,这样打得才准。另外你还得会造炮弹。这一套知识,明朝军队里没人懂,那就得向葡萄牙军事顾问学技术。没想到这些军事顾问还在路上往北京赶,明朝的保守派就嚷嚷上了:我堂堂天朝,怎么可能不会打炮?我看我们以前打得蛮好的嘛,葡萄牙人这是瞧不起我们嘛。最后终于把皇帝逼急了:妈的你们找人来打个试试?这才鸦雀无声。
  
  葡萄牙的军事顾问教了一段时间后,演习时出了事,一不小心,一门大炮炸了膛,炸死了一个中国炮兵、一个葡萄牙军事顾问。这下保守派们又吵了起来。我都搞不清他们吵的理由是什么。幸好这时中国炮兵已经学得差不多了,皇帝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保守派们就说葡萄牙人在北京水土不服,想要回家。葡萄牙军事顾问一头雾水:谁说我们不服的?我们服得很呢,北京欢迎我,我们不想走。明朝的保守派一脸倨傲:说你们不服,你们就是不服,滚回你们老家去吧。一脚把所有的葡萄牙军事顾问全踹回了澳门,只留下那个被炸死的葡萄牙军事顾问的坟墓。这座坟清朝末年还有人见到过,至于现在,肯定是被拆迁了。
  
  第一次弄过来的三十门红夷大炮,一门炸毁,剩下的,十八门留在了北京,以加强北京城的防务,十一门被送去了东北战场。当时是有什么先进武器都往东北送,得检验效果啊。
  
  1626年,防守宁远的袁崇焕站在红夷大炮旁,从城头朝下看,只见满清人一拨一拨过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笑话很快就出笼了:努尔哈赤劝袁崇焕投降。手上拿着刀箭的人劝拥有最先进武器的人投降,就像如今的朝鲜要美国鬼子投降一样。这种事要是发生在欧洲,肯定会被传笑千古。可在当时的东北,劝的人理直气壮,被劝的人个个害怕。
  
  接下来发生的还是笑话。满清人对付大炮,还是那一套:用盾牌挡炮弹。当盾牌用的,还是牌车一类的东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牌车被红夷大炮的炮弹打飞后,那些死死抱住飞行着牌车的满清士兵脸上的表情,那是既害怕又惊讶,估计眼睛睁得跟大牯牛似的。在打得狠方面,红夷大炮是中国以前的大炮好几倍,冲击力特别大,而当时的满清人又比较楞,不知道躲避,所以以前在欧洲一炮打死三十多个人的事,在宁远城下,应该是复制、粘贴了一次。
  
  第一次攻打宁远失败后,满清人不服气:武器不是战争的第一要素,人才是嘛。于是后来又打了一次,可这红夷大炮太厉害了,挨着死,沾着亡,什么盾牌、盔甲,全都没用。满清人被红夷大炮轰得彻底寒了心,个个束手无策,这才学乖。从此才出炉不久的满清人不可战胜的神话破了产,红夷大炮不可战胜论在满清人中间慢慢抬起了头。
 宁远大捷后,东北战场上的各路指挥官纷纷打报告,也要配备红夷大炮。徐光启等人的日子这才好过一点。这时崇祯皇帝继承了皇位,崇祯一上台,立即派人去澳门又弄了十门大炮回来。至于价钱,葡萄牙人还是那句话,谈钱伤感情,就当是我们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贡献,同时又派了一个叫公沙•的西劳的军官,带着一票军事顾问过来。两班葡萄牙军事顾问,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大约几百名大炮方面的人才。
  
  十门炮不够用啊,于是大家开始自己造。徐光启带人造了一批,广东的官员请澳门的葡萄牙人协助,又造了一批。崇祯后来又聘请了传教士汤若望等人造了一批,这些仿制的,当时也叫红夷大炮。前前后后造了一千多门。这些大炮,徐光启造的我没看过资料,广东和汤若望造的,基本上都在两千斤以下。这时地方上的爱国人士纷纷响应朝廷号召,也开始捐钱造炮,这些炮当然没法和红夷大炮比,不过人家比的不是这个,人家比的是爱国热忱。
  
  当时造大炮,已经用上了模数思想,就是按比例分配。造炮的时候,并不是说炮管越长打得越远,而是得和炮管口径成比例,一般在18到28之间,打得最远。大炮的其他部位也是这样,得和口径成比例,一切根据口径来。这一套理论,欧洲很早就有了。
  
  徐光启这时很可能有了让明军向欧洲军队学习的想法,因为他建议派人去澳门召集葡萄牙士兵,让他们自己带武器过来助战。这个计划眼看就要成功,澳门的一支葡萄牙军队都已经上了路。这时朝中爱国的保守派吓坏了,竭力阻挠,终于把上了路的葡萄牙军队赶了回去。爱国的保守派们这才松了一口气:满清人终于不用烦大心了!国,就应该这么爱嘛!
  
  不管怎么样,这次洋务运动强行拉短了中国大炮和欧洲大炮的差距,将明军的战力提高了一个档次。中国也出了大量的西学人才。东北战场的局势眼看着就要扭转过来,满清人中间当时充斥着悲观论调。做皇帝的崇祯对欧洲也很感兴趣。形势一派大好,再这么搞下去,中国就要前途无量了,我们就要发达了啊。我前面说过我们中国人受过沮咒,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这不就是到了关键时刻了吗?
  
  就像无聊的电视剧一样,这个时候情节就应该突转,他就应该出汉奸了啊。再不出就不符合我们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了。再不出我都要急了,我们中国要发达了啊!仿佛听到了我的呼唤,嗖嗖两声,就出来两汉奸。
  
  这两汉奸,一个叫孔有德,一个叫耿仲明,后来一个叫尚可喜的,见汉奸的性价比特别高,也入了伙。我这样提这三个人,有些人对他们可能很陌生,我要说康熙削三藩,大家可能就熟悉,耿仲明和尚可喜就是三藩中的两藩,他们当时都是**。满清人为什么会封他们为王?就是因为在东北的时候,他们对满清人的贡献太大了。
  
  1632年,孔有德和耿仲明造反,两人里应外合,攻下了山东的登州,登州当时是明朝的造炮以及炮兵训练基地,里面有十几门红夷大炮、三百多门其他的中型大炮,葡萄牙军官公沙•的西劳带领的几十名葡萄牙军事顾问都在这儿,结果公沙•的西劳和一部分葡萄牙军事顾问战死,所有的大炮都被两汉奸献给了满清人。
  
  满清人当时就是弄到红夷大炮,也不可怕,因为他们不会打,只能乱放,根本打不准。放红夷大炮有一套复杂的技术,这是明朝最高的国家机密。有了这两个汉奸就可怕了,孔有德、耿仲明是葡萄牙教官的学生,都会这个技术。本来满清人被红夷大炮打得士气低落,现在这两汉奸不但把炮带来了,而且把最高机密也带来了,满清人的战力忽然就提高了一个档次,太君能不喜欢吗?能不给人家封个王吗?
  
  不过就是这样,满清人也不能彻底打败明军,两军打仗,拼的是消耗,在人力、物力上,满清人和明军都不是一个级别。所以满清人想要打进关很难。幸好满清人在明朝内部有兄弟,最著名的两个兄弟,一个叫李自成,一个叫张献忠。当时满清人从外往里打,李自成和张献忠从里往外打,这才把明朝给灭了。
  
  一只脚已经踏进枪炮时代、很可能会和欧洲同步的中国,就这样被硬生生地拉了回去。还是那句话,我们没那个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文宣手法:说一套做一套
  
  满清人入关后,明朝第二次洋务运动的成果就全部落入了他们手中。不管我们服不服气,满清人这时是中国的主人了,我们只能指望他赶紧褪去身上的蛮性,文明起来,这样才跟得上世界的潮流。说清朝的枪炮,我只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至于鸦片战争之后我就不说了,越说越窝心,说他做什么。
  
  到了清朝,枪和炮终于正了名,枪终于叫枪,炮终于叫炮了。枪那时叫鸟枪,有时也叫鸟铳,不能忘本嘛。炮一般会在前面加一个吓唬人的定语,什么龙炮、神威无敌将军炮等等。当时造枪炮,开始是中央地方一起上,后来中央越造越少、地方越造越多,再后来中央索性坐了甩手掌柜,只给政策,只指方向,一切都由地方包办。
  
  清朝造火药,也是中央地方一起造。北京这边,工部设了个濯灵厂,这个名字很奇怪,濯有洗的意思,难道是要清洗别人灵魂?后来据说又设了个荡氛厂,这个名字更奇怪,难道是扫荡妖氛的意思?北京被满清人占了,妖氛确实大的很。幸好当时没人举报,不然起这个名字的人就是满门抄斩啊。地方上造火药的叫火药局,不知道里面的头头是不是叫局长,如果是的话,我们的局长就古老了。清朝前期,火药里三君子的比例,一直没达到最佳,还是有赘肉。
  
  清朝也是一样禁枪,严禁私藏、私造、私自买**炮。不过康熙前期时只是禁炮,枪还没禁,后来就越禁越严。不但禁枪,连造火药用的硝石、硫磺也禁,私自挖采都不行。后来老百姓想办法造土枪,用竹管做枪管,乾隆连这也给禁了,幸好他还没禁私自买卖竹管。和现在禁枪不同的是,清朝有时会开一个口子,允许特定的人士带枪炮,不过要实行实名制,把你的名字刻在枪炮上。至于什么是特定的人,你应该懂哎,朝廷说的是一回事,你有钱立即就是另外一回事。不然,即使你符合国家规定,我也不给你发带枪证,那你就是夹带禁器,意图不轨。拿下!
  
  当时禁枪贴的布告,和现在派出所禁枪时贴的布告,在口气、形式上几乎一样,什么限期上交,什么不交就要处罚等等。不同的是有时你把枪交上去,人家还给你一两银子,这叫作价收买,现在好像连补偿也没有了哈。不过也有进步,那时你不肯上交有时会打屁股,现在好歹不打了,你的屁股终于保住了。
  
满清人对枪炮一开始像那些落后的民族一样,很害怕,炮的声音比老虎还威猛,能不怕吗?后来拼着老命在萨尔浒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才竖立了信心,对枪炮藐视起来:你们有枪炮又怎么样?还不是被我们打败了?所以对那些缴获来的明军枪炮,满清人都是当战利品看,是用来炫耀的,打仗从来不用。等到在宁远被红夷大炮轰得吓破了胆,他们才算明白了枪炮的厉害。皇太极一上台,就开始组织枪炮部队,并且自己造起枪炮来。
  
  满清人那时连硫磺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己造枪炮,自然是笑话,他们的技术力量,全是汉人工匠。这些人大部分是被俘虏过去的明军基层技术人员,技术含量当然不高。满清人当时对红夷大炮十分害怕,对枪倒不怎么在乎,这些明军的技术人员就投其所好,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个汉奸没投降过去前,仿造了一门。满清人当时十分开心,现在的愤青有时候会高兴滴喊:我们有航母了!我们有巡航导弹了!那时满清人也这样高兴地喊过:我们也有红夷大炮了!这门大炮性能怎么样,我没看到具体的参数,不过就满清人当时的技术来看,基本是属于给自己壮胆,兼带吓唬明军的。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个汉奸一投降,一切就不一样了。三个人不但给满清人带去了真正的红夷大炮、放炮技术,什么望远镜、铳规全给带了过去,还带去了当时一流的造枪炮技术人员,这些人在明军的造炮基地登州都受过葡萄牙军事顾问的训练。整个一锅端。从此满清人在枪炮上开始了全面的汉化时期。满清入关之前,就曾经让这些汉人工匠造了三十五门名为“神威大将军”的炮,这种炮里面是铁,外面是铜,长七尺九寸多,口径13厘米,重3900斤,外形和红夷大炮一样,威力也差不多。
  
  这时满清人的枪炮部队人数也多了起来,大多数是汉人,满清人不会打枪放炮,所以就在里面当官。外行领导内行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你别不服气,谁叫人家精子和你不同呢。满人当时最重视的是炮,在不到两万五千人的汉军八旗里面,炮兵近两万。入关的时候,就见满清人后面跟着一支浩浩荡荡的汉奸队伍,个个眉开眼笑,写《红楼梦》的曹雪芹老祖宗当时也在里面。不过天下打下来后,人家就不叫汉奸叫功臣了,所以汉奸也要看跟没跟对主子。
  
  进了北京城后,清军就不用再为大炮烦心了,明朝时北京属于重点军事防御单位,里面的炮特别多,现在全是他们的了。后来从北京往南方打,清军几乎每一战都用大炮,野战是这样,攻城也是这样。当时清军攻城的基本步骤都是先用大炮轰,把城墙轰倒后再往里面冲,以前用来对付清军的先进大炮,现在成了他们手上最厉害的武器。所以明朝时大家也是作茧自缚。当时清军攻江阴,守城的只有一百门左右的炮,清军却有近两百门。如果没有这些大炮,就满清那点人,打一仗死几千,攻一城死几千,还没过长江,就会被消耗得种族灭绝。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以前史书上清朝皇帝说的,什么他们是靠弓马取天下,完全是吹牛皮了吧。我还是要提醒一下,看1840年鸦片战争前清朝打仗的电影,如果没看到炮战,你的票钱基本上是白花了。对于那些认为清朝没什么枪炮的人,我希望你明白,在当时的军营里,枪炮已经是最常见的武器。
  
  对于枪炮,满清人有一种既喜欢又害怕的矛盾心理,既爱又恨,总觉得隔着一层,不应该属于自己,所以根本谈不上创新,后来基本上是打仗了,就赶紧造,仗打完了,就越造越少。根本看不到拨专款常年研究新招式的事。清军刚进北京的时候,利用明朝留下来的原料,八旗军各开工厂,猛造枪炮,天下打下来后,立即枪炮入库,平时保养不保养,都没人知道。
  
  虽然这些人平常猛吹“我们是弓马取天下”,但对大炮的威力,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得很。这也怪不得他们,上面定好了调子,自己的口径当然得和上面保持一致,不然,还想不想当官了?只能心里明白,脸上装糊涂。所以后来康熙要削藩,也就是动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个人头上**帽子的时候,朝中反对的人并不是因为收了这三个人的钱,而是心中害怕。这三个人都是AV男优出身,都是打炮造炮的能手,手上的炮也多。大清的炮兵和他们三个人的手下比,还嫩了点。
  
  康熙当时还是个愣头青,他们不就是有炮吗?我造更好的!在1674年把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请了过来,于是清朝的枪炮汉化时期结束,进入了第一次洋务运动时期。
  
  南怀仁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来中国传教的,可教没传,尽给康熙造大炮了。他和中国古代的炼丹家有一拼,都是想和神联系的人,最后都造出了杀人武器。南怀仁和汤若望是朋友,两人一个替明朝造炮,一个替清朝造。不知道闲暇时,两人有没有讨论过哪个朝代好,哪个朝代的待遇高。
  
  康熙为了造炮对付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个AV男优,办了三个炮厂。第一个在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养心殿里,把JH工厂设在自己家,免得造出来的炮被人偷走,这个当时叫御制,造出来的大炮是专门给皇帝和满人八旗用的。第二个在景山,也就是崇祯上吊的地方,估计是气崇祯皇帝的:看到没,我也能造炮了!这个当时叫厂制,大炮的质量自然没御制的好。第三个在铁匠营,这个叫局制,就这个厂造出来的炮质量最差,当然是给汉人士兵用的,不是歧视你们,得防着你们点啊,你真的以为像我们嘴上说的满汉一家啊。这三个炮厂有没有造枪,我说不准,不过炮真的造了不少,康熙一朝,这三个JH工厂造了近一千门大炮。你别嫌少,地方上也在造呢。
  
  当时造的炮,400斤以上的叫重型炮,400斤以下的叫轻型炮。炮的名称上,现在专业术语很多,什么臼炮、迫击炮、加农炮等等,为了让你读着爽,这些专业名称能不用我就不用,尽量用你一看就懂的词,比如重型、轻型、野战等等,如果因为这你说我不专业,那我真是沉冤待雪。真的是一心为你好、迎合你那个什么趣味的啊。
  
  康熙造的重型炮,有武城永固大将军炮,这种炮最重的达到了7000斤,长12尺,口径近半尺,炮弹重12斤。还有什么神威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九节十成炮等等,就这个九节十成炮还谦虚点。所有的这些炮,有的是改版本土炮型,有的是照抄欧洲模式,和红夷大炮一个样。这个叫拿来主义,古今中外,皆为我用。轻型炮有奇炮、龙炮、子母炮等等,一说到子母炮,你就应该想到佛朗机那一插,对了,就是那种猥琐的炮,因为猥琐,所以流传。别看在欧洲快淘汰了,满清人宝贝着呢,都不肯配备给汉人士兵。
  
  康熙的武器库里,还有一种据说是发射爆炸弹的短管炮,叫威远将军炮,据说能打三里远。爆炸弹就是炮弹飞到敌方阵地上爆炸,用炮弹皮杀人。这让我很纠结,明朝就说有爆炸弹,可我没见他在东北战场上用过,有了这种炮弹,还有满清骑兵过的日子啊。清朝又说有,可我没见他在鸦片战争时用过,难道真的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后来洒家用心读书,终于从资料上说的这种炮弹的发射方式上,还原了案发现场:原来就是把南宋时的铁火炮点着了用炮往外打。明朝时这样打过,估计是走进了死胡同,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只好放弃了。清朝时又复制了一次,还是走上了不归路,最后只能又放弃。至于那个打三里,听我说过明朝枪炮的,这时候就应该会心一笑哈。
  
  铁火炮啊铁火炮,我以前叫大家忘了你,没想到你就和我较上劲,一追追了我几百年,在这儿等着我。我不得不替他美言几句了,以免他阴魂不散。其实我以前就说过他好话是吧,在枪炮还没出来之前,我就很有远见地说过,铁火炮同志性子刚烈,能够担当大任、改变战争的格局,若是让他统领三军,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铁火炮同志为革命任劳任怨,他跟着蒙古人,一路风尘仆仆,在日本爆过炸,在阿拉伯开过膛,在欧洲杀过人。其实把铁火炮塞进大炮里往外打,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意,欧洲的爆炸弹就是这样弄出来的。这一下,估计铁火炮同志满意了,应该回坟里躺着去了。再不满意我也没办法了,我都替你弄了一个外国户口了啊。
  
  铁火炮入土为安后,我才敢想中国古代爆炸弹的事,这个爆炸弹,是不是在明朝第二次洋务运动或者清朝时南怀仁一个人的洋务运动中传过来的呢?关于这个,以后和欧洲的爆炸弹一起说。
  
  康熙虽然不断地宣传“我们是弓马得天下”,但私下里,不但对炮重视得不得了,对枪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后来他就仿照明朝的神机营,召集满清人和蒙古人,在北京组建了一支几千人的部队,当时叫火器营,分内外两营。北京城内的叫内火器营,大部分人用鸟枪,小部分人用炮。北京城外的叫外火器营,全部用鸟枪。除此之外,当时满人八旗、蒙古八旗以及绿营里,这时鸟人也越来越多。
  
  这些鸟人、炮人平时要在固定的时间里进行实弹演习,康熙还规定每年抽调人去卢沟桥进行一次总实弹演习。这些演习,当时叫操。注意,不是骂人话。当时有大操、合操、分操等名堂。
  
  清朝的第一次洋务运动,南怀仁可谓居功至伟,康熙的大炮,有一半是他造的。不过这次洋务运动是南怀仁一个人的洋务运动,和明朝时的不同。明朝的第一次洋务运动,是大家盯着佛朗机一起上,各呈异能,各插一方,第二次洋务运动则是全面开花,差点就搞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开放。清朝的这次洋务运动,是南怀仁一个人带着一帮徒工在那里默默地造炮,然后写了一本关于大炮的书《神威图说》,然后就完了。至于那些徒工有没有学到南怀仁的本事,至于有没有人看懂那本书,我还真不敢说。
  
  实际上,南怀仁有没有把当时欧洲大炮上的所有成就卖给康熙,没人能说得准。因为当时欧洲在大炮上的一些成果,在当时的清朝我都没看到。如果不是南怀仁学艺不精,那就是他有意隐瞒了。
  
  写到这里,我们中国人已经在枪炮上占了欧洲人三次便宜。趁着康熙沾沾自喜的功夫,我们再去看看1521年屯门之战后,欧洲人的枪炮怎么样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文宣手法:说一套做一套
  
  满清人入关后,明朝第二次洋务运动的成果就全部落入了他们手中。不管我们服不服气,满清人这时是中国的主人了,我们只能指望他赶紧褪去身上的蛮性,文明起来,这样才跟得上世界的潮流。说清朝的枪炮,我只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至于鸦片战争之后我就不说了,越说越窝心,说他做什么。
  
  到了清朝,枪和炮终于正了名,枪终于叫枪,炮终于叫炮了。枪那时叫鸟枪,有时也叫鸟铳,不能忘本嘛。炮一般会在前面加一个吓唬人的定语,什么龙炮、神威无敌将军炮等等。当时造枪炮,开始是中央地方一起上,后来中央越造越少、地方越造越多,再后来中央索性坐了甩手掌柜,只给政策,只指方向,一切都由地方包办。
  
  清朝造火药,也是中央地方一起造。北京这边,工部设了个濯灵厂,这个名字很奇怪,濯有洗的意思,难道是要清洗别人灵魂?后来据说又设了个荡氛厂,这个名字更奇怪,难道是扫荡妖氛的意思?北京被满清人占了,妖氛确实大的很。幸好当时没人举报,不然起这个名字的人就是满门抄斩啊。地方上造火药的叫火药局,不知道里面的头头是不是叫局长,如果是的话,我们的局长就古老了。清朝前期,火药里三君子的比例,一直没达到最佳,还是有赘肉。
  
  清朝也是一样禁枪,严禁私藏、私造、私自买**炮。不过康熙前期时只是禁炮,枪还没禁,后来就越禁越严。不但禁枪,连造火药用的硝石、硫磺也禁,私自挖采都不行。后来老百姓想办法造土枪,用竹管做枪管,乾隆连这也给禁了,幸好他还没禁私自买卖竹管。和现在禁枪不同的是,清朝有时会开一个口子,允许特定的人士带枪炮,不过要实行实名制,把你的名字刻在枪炮上。至于什么是特定的人,你应该懂哎,朝廷说的是一回事,你有钱立即就是另外一回事。不然,即使你符合国家规定,我也不给你发带枪证,那你就是夹带禁器,意图不轨。拿下!
  
  当时禁枪贴的布告,和现在派出所禁枪时贴的布告,在口气、形式上几乎一样,什么限期上交,什么不交就要处罚等等。不同的是有时你把枪交上去,人家还给你一两银子,这叫作价收买,现在好像连补偿也没有了哈。不过也有进步,那时你不肯上交有时会打屁股,现在好歹不打了,你的屁股终于保住了。
  
满清人对枪炮一开始像那些落后的民族一样,很害怕,炮的声音比老虎还威猛,能不怕吗?后来拼着老命在萨尔浒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才竖立了信心,对枪炮藐视起来:你们有枪炮又怎么样?还不是被我们打败了?所以对那些缴获来的明军枪炮,满清人都是当战利品看,是用来炫耀的,打仗从来不用。等到在宁远被红夷大炮轰得吓破了胆,他们才算明白了枪炮的厉害。皇太极一上台,就开始组织枪炮部队,并且自己造起枪炮来。
  
  满清人那时连硫磺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己造枪炮,自然是笑话,他们的技术力量,全是汉人工匠。这些人大部分是被俘虏过去的明军基层技术人员,技术含量当然不高。满清人当时对红夷大炮十分害怕,对枪倒不怎么在乎,这些明军的技术人员就投其所好,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个汉奸没投降过去前,仿造了一门。满清人当时十分开心,现在的愤青有时候会高兴滴喊:我们有航母了!我们有巡航导弹了!那时满清人也这样高兴地喊过:我们也有红夷大炮了!这门大炮性能怎么样,我没看到具体的参数,不过就满清人当时的技术来看,基本是属于给自己壮胆,兼带吓唬明军的。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个汉奸一投降,一切就不一样了。三个人不但给满清人带去了真正的红夷大炮、放炮技术,什么望远镜、铳规全给带了过去,还带去了当时一流的造枪炮技术人员,这些人在明军的造炮基地登州都受过葡萄牙军事顾问的训练。整个一锅端。从此满清人在枪炮上开始了全面的汉化时期。满清入关之前,就曾经让这些汉人工匠造了三十五门名为“神威大将军”的炮,这种炮里面是铁,外面是铜,长七尺九寸多,口径13厘米,重3900斤,外形和红夷大炮一样,威力也差不多。
  
  这时满清人的枪炮部队人数也多了起来,大多数是汉人,满清人不会打枪放炮,所以就在里面当官。外行领导内行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你别不服气,谁叫人家精子和你不同呢。满人当时最重视的是炮,在不到两万五千人的汉军八旗里面,炮兵近两万。入关的时候,就见满清人后面跟着一支浩浩荡荡的汉奸队伍,个个眉开眼笑,写《红楼梦》的曹雪芹老祖宗当时也在里面。不过天下打下来后,人家就不叫汉奸叫功臣了,所以汉奸也要看跟没跟对主子。
  
  进了北京城后,清军就不用再为大炮烦心了,明朝时北京属于重点军事防御单位,里面的炮特别多,现在全是他们的了。后来从北京往南方打,清军几乎每一战都用大炮,野战是这样,攻城也是这样。当时清军攻城的基本步骤都是先用大炮轰,把城墙轰倒后再往里面冲,以前用来对付清军的先进大炮,现在成了他们手上最厉害的武器。所以明朝时大家也是作茧自缚。当时清军攻江阴,守城的只有一百门左右的炮,清军却有近两百门。如果没有这些大炮,就满清那点人,打一仗死几千,攻一城死几千,还没过长江,就会被消耗得种族灭绝。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以前史书上清朝皇帝说的,什么他们是靠弓马取天下,完全是吹牛皮了吧。我还是要提醒一下,看1840年鸦片战争前清朝打仗的电影,如果没看到炮战,你的票钱基本上是白花了。对于那些认为清朝没什么枪炮的人,我希望你明白,在当时的军营里,枪炮已经是最常见的武器。
  
  对于枪炮,满清人有一种既喜欢又害怕的矛盾心理,既爱又恨,总觉得隔着一层,不应该属于自己,所以根本谈不上创新,后来基本上是打仗了,就赶紧造,仗打完了,就越造越少。根本看不到拨专款常年研究新招式的事。清军刚进北京的时候,利用明朝留下来的原料,八旗军各开工厂,猛造枪炮,天下打下来后,立即枪炮入库,平时保养不保养,都没人知道。
  
  虽然这些人平常猛吹“我们是弓马取天下”,但对大炮的威力,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得很。这也怪不得他们,上面定好了调子,自己的口径当然得和上面保持一致,不然,还想不想当官了?只能心里明白,脸上装糊涂。所以后来康熙要削藩,也就是动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个人头上**帽子的时候,朝中反对的人并不是因为收了这三个人的钱,而是心中害怕。这三个人都是AV男优出身,都是打炮造炮的能手,手上的炮也多。大清的炮兵和他们三个人的手下比,还嫩了点。
  
  康熙当时还是个愣头青,他们不就是有炮吗?我造更好的!在1674年把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请了过来,于是清朝的枪炮汉化时期结束,进入了第一次洋务运动时期。
  
  南怀仁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来中国传教的,可教没传,尽给康熙造大炮了。他和中国古代的炼丹家有一拼,都是想和神联系的人,最后都造出了杀人武器。南怀仁和汤若望是朋友,两人一个替明朝造炮,一个替清朝造。不知道闲暇时,两人有没有讨论过哪个朝代好,哪个朝代的待遇高。
  
  康熙为了造炮对付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个AV男优,办了三个炮厂。第一个在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养心殿里,把JH工厂设在自己家,免得造出来的炮被人偷走,这个当时叫御制,造出来的大炮是专门给皇帝和满人八旗用的。第二个在景山,也就是崇祯上吊的地方,估计是气崇祯皇帝的:看到没,我也能造炮了!这个当时叫厂制,大炮的质量自然没御制的好。第三个在铁匠营,这个叫局制,就这个厂造出来的炮质量最差,当然是给汉人士兵用的,不是歧视你们,得防着你们点啊,你真的以为像我们嘴上说的满汉一家啊。这三个炮厂有没有造枪,我说不准,不过炮真的造了不少,康熙一朝,这三个JH工厂造了近一千门大炮。你别嫌少,地方上也在造呢。
  
  当时造的炮,400斤以上的叫重型炮,400斤以下的叫轻型炮。炮的名称上,现在专业术语很多,什么臼炮、迫击炮、加农炮等等,为了让你读着爽,这些专业名称能不用我就不用,尽量用你一看就懂的词,比如重型、轻型、野战等等,如果因为这你说我不专业,那我真是沉冤待雪。真的是一心为你好、迎合你那个什么趣味的啊。
  
  康熙造的重型炮,有武城永固大将军炮,这种炮最重的达到了7000斤,长12尺,口径近半尺,炮弹重12斤。还有什么神威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九节十成炮等等,就这个九节十成炮还谦虚点。所有的这些炮,有的是改版本土炮型,有的是照抄欧洲模式,和红夷大炮一个样。这个叫拿来主义,古今中外,皆为我用。轻型炮有奇炮、龙炮、子母炮等等,一说到子母炮,你就应该想到佛朗机那一插,对了,就是那种猥琐的炮,因为猥琐,所以流传。别看在欧洲快淘汰了,满清人宝贝着呢,都不肯配备给汉人士兵。
  
  康熙的武器库里,还有一种据说是发射爆炸弹的短管炮,叫威远将军炮,据说能打三里远。爆炸弹就是炮弹飞到敌方阵地上爆炸,用炮弹皮杀人。这让我很纠结,明朝就说有爆炸弹,可我没见他在东北战场上用过,有了这种炮弹,还有满清骑兵过的日子啊。清朝又说有,可我没见他在鸦片战争时用过,难道真的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后来洒家用心读书,终于从资料上说的这种炮弹的发射方式上,还原了案发现场:原来就是把南宋时的铁火炮点着了用炮往外打。明朝时这样打过,估计是走进了死胡同,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只好放弃了。清朝时又复制了一次,还是走上了不归路,最后只能又放弃。至于那个打三里,听我说过明朝枪炮的,这时候就应该会心一笑哈。
  
  铁火炮啊铁火炮,我以前叫大家忘了你,没想到你就和我较上劲,一追追了我几百年,在这儿等着我。我不得不替他美言几句了,以免他阴魂不散。其实我以前就说过他好话是吧,在枪炮还没出来之前,我就很有远见地说过,铁火炮同志性子刚烈,能够担当大任、改变战争的格局,若是让他统领三军,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铁火炮同志为革命任劳任怨,他跟着蒙古人,一路风尘仆仆,在日本爆过炸,在阿拉伯开过膛,在欧洲杀过人。其实把铁火炮塞进大炮里往外打,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意,欧洲的爆炸弹就是这样弄出来的。这一下,估计铁火炮同志满意了,应该回坟里躺着去了。再不满意我也没办法了,我都替你弄了一个外国户口了啊。
  
  铁火炮入土为安后,我才敢想中国古代爆炸弹的事,这个爆炸弹,是不是在明朝第二次洋务运动或者清朝时南怀仁一个人的洋务运动中传过来的呢?关于这个,以后和欧洲的爆炸弹一起说。
  
  康熙虽然不断地宣传“我们是弓马得天下”,但私下里,不但对炮重视得不得了,对枪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后来他就仿照明朝的神机营,召集满清人和蒙古人,在北京组建了一支几千人的部队,当时叫火器营,分内外两营。北京城内的叫内火器营,大部分人用鸟枪,小部分人用炮。北京城外的叫外火器营,全部用鸟枪。除此之外,当时满人八旗、蒙古八旗以及绿营里,这时鸟人也越来越多。
  
  这些鸟人、炮人平时要在固定的时间里进行实弹演习,康熙还规定每年抽调人去卢沟桥进行一次总实弹演习。这些演习,当时叫操。注意,不是骂人话。当时有大操、合操、分操等名堂。
  
  清朝的第一次洋务运动,南怀仁可谓居功至伟,康熙的大炮,有一半是他造的。不过这次洋务运动是南怀仁一个人的洋务运动,和明朝时的不同。明朝的第一次洋务运动,是大家盯着佛朗机一起上,各呈异能,各插一方,第二次洋务运动则是全面开花,差点就搞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开放。清朝的这次洋务运动,是南怀仁一个人带着一帮徒工在那里默默地造炮,然后写了一本关于大炮的书《神威图说》,然后就完了。至于那些徒工有没有学到南怀仁的本事,至于有没有人看懂那本书,我还真不敢说。
  
  实际上,南怀仁有没有把当时欧洲大炮上的所有成就卖给康熙,没人能说得准。因为当时欧洲在大炮上的一些成果,在当时的清朝我都没看到。如果不是南怀仁学艺不精,那就是他有意隐瞒了。
  
  写到这里,我们中国人已经在枪炮上占了欧洲人三次便宜。趁着康熙沾沾自喜的功夫,我们再去看看1521年屯门之战后,欧洲人的枪炮怎么样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1 若练神功,挥刀自宫
  
  1521年,中国和葡萄牙在屯门展开中欧武器大对决时,欧洲当时没什么人关心,知道的人很少。这些人都在朝意大利看呢,当时喊着强奸有理的法国老流氓,和笑里藏刀、提倡顺奸的西班牙,正在抢意大利这个花姑娘,法国人当时叫:我又强壮又浪漫,意大利就应该做我的老婆,好狗不挡道,你们都不是东西!西班牙就奸笑:你这叫强奸知道不?我这叫行侠仗义知道不?拜托你回家学点法你这个法盲,真是侮辱了你国名上的这个法字!
  
  法国的炮兵虽然厉害,可在枪上却处于劣势,西班牙最后终于打赢了。1559年,大家签订了《卡托一康布雷齐和约》,法国人哭着走了,意大利人只好对西班牙人说:你们先回家准备婚礼,我回去置办嫁妆,选个好日子,把婚事办了吧。西班牙人淫笑:还选什么日子啊,今天就洞房吧。至于嫁妆,你那么客气做什么,以后大家就伙在一起过了。硬生生把意大利占有了,意大利人的房产、田地、金银珠宝,都成西班牙的。
  
  这次意大利战争,火绳枪和大炮在欧洲战场上得到了空前的使用。仗打完后,大家赶紧各自回去研究。欧洲在枪炮上就有这个好处,大家平时闭关修炼,练完了就出来切磋,这么左搓搓右搓搓,你来我往的,枪炮水平就上去了。虽然欧洲人这时已经不那么土了,但八婆本性一直没改。照样过一阵打一架。后来欧洲的国王为了八婆到底,就使劲地鼓吹民族主义,让大家一起做八婆,直到现在欧盟成立,这个八婆本性才被抑制住。
  
  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正好和欧洲人相反。欧洲人在强调民族主义的时候,我们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搞国际主义,谁当皇帝都一样,满清人想当,那就让他当呗。等到欧洲人成立欧盟搞国际主义了,我们这边又开始盛行民族主义。怎么老是跟不上世界潮流呢?
  
  当时这种左搓搓右搓搓的另一个结果是,大家在枪炮上一直差不多。为了压住其他的八婆,大家只好在技巧、智慧、制度上下苦功,结果使用枪炮时需要具备的人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都被发挥到了极致。同样的枪炮,别的地方人用起来威力就没他们大,所以说,是八婆们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别看炮就那么一根管子、枪只有一些零部件,但都是系统工程的结果,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铜矿业、铁矿业、冶炼、制造工艺等等各方面,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八婆。枪炮是各行各业的结晶。枪炮想进步,这个系统必须先进步。1521年后,欧洲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各个学科都开始复苏,枪炮很自然地就开始吸收了各种科学成果,接下来自然会变得更加可怕。
  
  说1521年后欧洲的枪炮,我还是老套路:兵分两路。上次是先说的炮,为了平衡,我这次先说枪。
  
  火绳枪在1503年被西班牙名将科尔多瓦带出场后,越来越受大家重视,1510年,西班牙最先建立火枪兵部队,法国这时正在和西班牙打仗呢,意大利抢花姑娘战争哈,所以他们赶紧也在1515年也建立了一支这样的部队。接下来,各国八婆纷纷效仿,深怕落后,欧洲用火绳枪的士兵越来越多。
  
  
君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欧洲人又要在枪上玩花样了。有人的花样耍在了弹药上,于是纸子弹出现了。千万不要被我误导,以为这是用纸做的子弹,不是的,真正的纸子弹还要等两百年左右才出现。现在叫这种东东纸子弹是我个人的爱好,当时大家一般叫他纸质弹壳,或者叫纸包弹药,就是用纸把打一次枪用的弹药包在一起,那颗圆润的弹丸在前面,脾气暴躁的火药在后面。
  
  以前欧洲人打枪时,都是将打一次枪用的火药装在管子里,弹丸放在另外的包里。所以那时候的火枪兵身上都挂着很多管子,叮叮当当的,好像风铃一样。有了纸子弹就不用这么麻烦了,火枪兵轻蔑地看一眼对方身上的管子,神气地掏出子弹,先一口把弹丸咬下来,现在的士兵们看了,估计会十分吃惊:什么,打枪的时候还要用嘴?对,那时候就要用嘴。弹丸咬下来后,再把纸子弹里的火药倒进引火盘和枪管,然后再用通条把子弹捅进去。这样就节省了时间,不过不多,就那么一点点。可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就能让你在战场上保持优势,只要快敌人半秒,那死的人就不是你,而是对方。
  
  纸子弹里的弹丸上,也裹着一层纸,纸上全是油。可别小瞧了这层纸和那么一点油,那是有大作用的。往枪管里捅弹丸时,这层纸也会随同前往,这样就能封住枪管,让火药少漏气。至于纸上的油,你只要想想油滑是什么意思,你就知道纸上的油起什么作用了。为了让弹药装得快,欧洲人可谓挖空了心思,丧尽了天良。
  
  鸦片战争时,英国士兵用的,就是这种子弹。我现在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把你往英国带,让你知道鸦片战争时英国军人的装备。这种纸子弹据说在1560左右就出现了,不过直到1586年,才有文字记载。即使是在1586年,他也没受到足够的重视,他几十年后才得到普及。所以说,欧洲人有时也挺麻木的。
  
  这种子弹在欧洲普及时,葡萄牙军人正在明朝军队里做军事顾问,按理说,明军应该知道这种子弹了,可当时的东北战场上,一直没见到他的芳踪,至少我在书上没能看到。如果不是我看的书少,那就是当时的中国人和欧洲的麻木派一样,觉得这种创意没多大意思,不值得一记。或者就是葡萄牙人藏私,留了一手。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你是没看到骨头发轻的葡萄牙人当时卖力的程度,那是连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啊。
  
  有人想着弹药,有人却在想着怎样用枪。当时轮射战术用的最好的,不是最先吃螃蟹的西班牙人,而是荷兰人。这多亏了他们的统帅、欧洲最伟大的军事家莫里斯(Maurice),后来荷兰人能摸到我们中国来,也和他有关。国家强大了,神七才能上天嘛。所以我们中国后来有红夷大炮用,也和他有关。
  
  当时荷兰还被号召大家习惯顺奸的西班牙人占领着,荷兰人没法,只好在国中找狠角色,最后找出了莫里斯。莫里斯在用火绳枪方面,只有一招,那就是让士兵不断地训练。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莫里斯让大家一没事就练习往枪里装弹药,既然环境不能适应我们,那我们只好适应环境。为了指导大家,他还让人写了一本火绳枪装弹指南的小册子。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这本小册子后来风靡欧洲,成了当时最畅销的杀人类指导书籍。
  
  刻苦训练的结果是,荷兰士兵装弹药比西班牙士兵快多了,1600年和西班牙人干仗,为了轮射时连绵不绝,荷兰这边只需要10排人,西班牙那边却要12排人。别小看这两排的差别,如果大家都是2400人,西班牙人排12排,一排只能有200人,荷兰人排10排,一排就能有240人,凭空就比西班牙人多出了40人的火力。战场上忽然多出五分之一的火力,效果如何,就不用我说了吧。
  
  后来欧洲其他的八婆学习莫里斯的先进经验,到1630年,轮射时八排人就够用了。
  
  除了子弹、如何用枪,还有人一直盯着枪的点火装置,于是簧轮枪出现了,他也叫转轮打火枪,据说是达芬奇发明的,对,就是那个画《蒙娜丽莎》的达芬奇,想不到画家也有杀人的雅趣哈。他的一份1508年左右的画稿上,就有一幅簧轮枪的构造图。也有人说这种枪是当时的钟表匠发明的。
  
  据说第一支转轮打火枪是在1515年出世的。转轮打火枪的原理和现在的打火机一个样。枪上有一圈转轮,扣动扳机,转轮就转一次,擦前面的燧石一下,于是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然后就用这么一点星星之火,点着引火盘里的引火药。只要想想把那么一点星星之火引导到该去的地方是多么难,你就会佩服当时造这种装置的人。由于太精密,一般人都造不了,只有钟表匠拿手,所以当时的钟表匠就有了副业,那就是造枪。
  
  转轮打火枪因为这个难言之隐,一直不能普及。这就像**,谁不想当**啊,可也不能让每个人都当吧。接下来,有人就顺着转轮打火枪的这个思路往下想,把转轮取消了。以前火绳枪扳机的另一头夹的是火绳,若练神功,挥刀自宫,大家就把这一截火绳连根砍了,在夹子上夹一块燧石,再在引火盘前面装一块小铁板。打枪的时候,一扣扳机,燧石撞击铁板,冒出爱情的火花,点着引火药,射出子弹,把人往死里打。所以说,爱情有时是灾难性的,最少枪口下的是这样。
  
  这种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燧发枪,也有人叫他滑膛枪。拿破仑的士兵手上拿的,就是这种枪。鸦片战争时,一部分英国士兵手上拿的还是他。
  
  和前面那个火绳引火装置一样,这种燧石点火装置也是过了很多年才最终完善,应该是1615年由法国工匠结的尾。比起火绳点火,燧石点火是既安全又可靠,下雨天也不耽误大家杀人。可就是这样,当时也没能给军队全配上。当时欧洲的保守势力其实也很强大:这个和火绳点火有什么两样?我觉得还是火绳点火顺手。于是不肯配。
  
  如果不是欧洲人那么八婆,没事时就喜欢干架,欧洲人的武器,哼。
  
  1623年葡萄牙军事顾问在北京时,当时的书上称他们手上的枪为“鹰嘴铳”,我很怀疑那就是燧发枪。所以我看到有人说,明朝时中国人就发明了燧发枪,就又怀疑那是抄袭葡萄牙人的。其实抄不抄袭不要紧,欧洲人还不是一样抄来抄去?重要的是抄完了你得用,我一直没看到明朝时中国人用燧发枪的记录。当然,可能也怪不上他们,也许是当时没抄好。燧发点火装置,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要以为燧石一擦铁板,就能引出火来,妞要是这么好泡,世上就没光棍了。他和现在的打火机点火还是不同的,你得用力地那么一擦,才能百分之百地泡到妞。为了达到用力这个目标,欧洲人当时费了老鼻子劲了。而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泡妞上不肯下功夫,所以爱情上就没那么大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世海船模 ( 公安备案21080202000017 )

GMT+8, 2024-11-27 14:40 , Processed in 0.1724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